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家畜论文--牛论文--品种论文

牦牛驯化的基因组学证据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25页
    1.1 驯化第10-17页
        1.1.1 驯化的定义第10页
        1.1.2 动物的驯化过程及其研究价值第10-13页
        1.1.3 动物驯化的研究进展第13-17页
    1.2 牦牛第17-23页
        1.2.1 牦牛的分类、分布和驯化起源第17-21页
        1.2.2 牦牛的杂交和育种第21页
        1.2.3 牦牛与高海拔地区人类的关系第21-23页
    1.3 研究意义与科学问题第23-25页
        1.3.1 牦牛遗传变异图谱与驯化过程中遗传改变第23页
        1.3.2 牦牛驯化历史的解析第23-25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5-37页
    2.1 样品采集,DNA提取与全基因组重测序第25-26页
    2.2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分析第26-28页
        2.2.1 测序质量评估与检测第26页
        2.2.2 全基因组序列比对第26-27页
        2.2.3 遗传变异的鉴定第27-28页
    2.3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第28-31页
        2.3.1 系统发育分析第28-29页
        2.3.2 主成分分析第29页
        2.3.3 群体结构分析第29-30页
        2.3.4 地理距离计算第30页
        2.3.5 基因流分析第30-31页
        2.3.6 连锁不平衡和近交分析第31页
    2.4 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作用分析第31-34页
        2.4.1 野生与家养牦牛的遗传多态性指数与中性检验第31-33页
        2.4.2 野生与家养牦牛的群体分化指数第33页
        2.4.3 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区域鉴定第33页
        2.4.4 天祝白牦牛与其他牦牛的差异分析第33-34页
    2.5 群体历史模拟分析第34-37页
        2.5.1 基于单个二倍体基因组的群体历史模拟第34-35页
        2.5.2 基于位点频谱的群体历史模拟第35-37页
第三章 研究结果第37-88页
    3.1 牦牛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与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第37-53页
        3.1.1 样品采集与测序结果第37-41页
        3.1.2 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第41页
        3.1.3 系统发育分析第41-45页
        3.1.4 主成分分析第45-46页
        3.1.5 群体结构分析第46-47页
        3.1.6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分析第47-48页
        3.1.7 基因流分析第48-50页
        3.1.8 野生与家养牦牛遗传多态性差异与群体分化程度第50-52页
        3.1.9 连锁不平衡与近交分析第52-53页
    3.2 牦牛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作用第53-79页
        3.2.1 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区域鉴定第53-56页
        3.2.2 功能注释与分析第56-79页
    3.3 天祝白牦牛驯化后人工育种的遗传机制第79-84页
        3.3.1 天祝白牦牛与其他家养牦牛的差异分析第79-80页
        3.3.2 天祝白牦牛驯化后经历的育种选择分析第80-84页
    3.4 牦牛的群体历史第84-88页
        3.4.1 基于单个二倍体基因组的群体历史模拟分析第84-85页
        3.4.2 基于位点频谱的群体历史模拟分析第85-88页
第四章 讨论第88-94页
    4.1 牦牛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第88-89页
    4.2 群体基因组学分析第89-90页
    4.3 驯化过程中的人工选择作用第90-92页
    4.4 牦牛驯化的群体历史第92-93页
    4.5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10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二孩政策漫画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下一篇:利益驱动下住区日照标准的城市空间影响与评价--以大连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