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电磁感应淬火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 磨削残余应力仿真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感应淬火及磨削应力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和电磁场的有限元解法 | 第23-27页 |
2.2.1 电磁感应加热和涡流发热 | 第23-24页 |
2.2.2 电磁感应加热的表面效应 | 第24页 |
2.2.3 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场解法 | 第24-27页 |
2.3 电磁感应温度场及组织场的理论分析 | 第27-29页 |
2.3.1 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场及冷却场的有限元解法 | 第27-28页 |
2.3.2 电磁感应组织场的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2.4 电磁感应淬火后残余应力及磨削应力叠加的有限元解法 | 第29-31页 |
2.4.1 电磁感应淬火后残余应力有限元解法 | 第29页 |
2.4.2 磨削应力叠加的有限元方法 | 第29-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凸轮轴感应加热温度场仿真分析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凸轮轴电磁感应加热温度描述和简化 | 第32-33页 |
3.2.1 凸轮轴感应加热问题描述 | 第32-33页 |
3.2.2 凸轮轴感应加热问题的简化 | 第33页 |
3.3 凸轮轴感应加热过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3.3.1 材料属性参数 | 第33-35页 |
3.3.2 耦合场的计算方法 | 第35-36页 |
3.3.3 单元选择和网格划分 | 第36-37页 |
3.3.4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37-38页 |
3.4 凸轮轴电磁感应电磁场和温度场的模拟分析研究 | 第38-41页 |
3.4.1 凸轮轴电磁场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4.2 凸轮轴温度场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凸轮轴感应淬火残余应力场仿真分析 | 第42-55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凸轮轴感应淬火冷却组织分布及硬度预测 | 第42-46页 |
4.2.1 奥氏体相变动力学模型 | 第42-43页 |
4.2.2 感应淬火冷却组织场及硬度仿真 | 第43-46页 |
4.3 凸轮轴感应淬火残余应力机理分析 | 第46-49页 |
4.3.1 感应淬火残余应力产生原因 | 第46-47页 |
4.3.2 感应淬火残余应力仿真 | 第47-49页 |
4.4 凸轮轴感应淬火应力实验验证 | 第49-52页 |
4.4.1 X射线衍射法 | 第49-50页 |
4.4.2 凸轮轴残余应力的测量 | 第50-52页 |
4.5 凸轮轴感应淬火残余应力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基于淬火应力的凸轮轴磨削残余应力分析 | 第55-70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凸轮轴磨削残余应力的机理分析 | 第55-56页 |
5.3 磨削热源及砂轮热量分配比模型 | 第56-59页 |
5.3.1 磨削力的理论计算 | 第56-57页 |
5.3.2 磨削热源分布模型 | 第57-58页 |
5.3.3 砂轮热量分配比模型 | 第58-59页 |
5.4 凸轮轴磨削过程的有限元分析 | 第59-66页 |
5.4.1 凸轮轴仿真分析的方案及参数确定 | 第59-60页 |
5.4.2 凸轮轴磨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2页 |
5.4.3 凸轮轴磨削温度场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4.4 凸轮轴磨削应力场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5.5 基于淬火残余应力的凸轮轴磨削有限元分析 | 第66-69页 |
5.5.1 感应淬火残余应力提取 | 第66-67页 |
5.5.2 基于淬火残余应力的凸轮轴磨削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