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庄中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渗流特征与剩余油分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油藏水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 第12-28页 |
2.1 基本地质概况 | 第12-13页 |
2.1.1 构造特征 | 第12页 |
2.1.2 储层特征 | 第12页 |
2.1.3 裂缝特征 | 第12页 |
2.1.4 流体性质 | 第12-13页 |
2.2 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分析 | 第13-22页 |
2.2.1 含水上升规律 | 第13-14页 |
2.2.2 注采速度变化规律 | 第14-15页 |
2.2.3 产液(油)、吸水指数分析 | 第15-18页 |
2.2.4 油水井产量结构分析 | 第18-19页 |
2.2.5 压力系统分析 | 第19-22页 |
2.3 油藏水驱动用状况分析 | 第22-23页 |
2.3.1 历年产液剖面资料 | 第22-23页 |
2.3.2 历年吸水剖面资料 | 第23页 |
2.4 水驱采收率预测 | 第23-28页 |
2.4.1 经验公式法 | 第23-24页 |
2.4.2 水驱特征曲线法 | 第24-28页 |
第三章 油藏窜流通道分布规律研究 | 第28-39页 |
3.1 油藏低效注采井区判别研究 | 第28-30页 |
3.1.1 低效注采井区判别 | 第28-29页 |
3.1.2 低效注采井区判别成果 | 第29-30页 |
3.2 油藏窜流通道模式识别方法研究 | 第30-37页 |
3.2.1 窜流通道级别的划分 | 第30-34页 |
3.2.2 窜流通道的模式识别方法 | 第34-36页 |
3.2.3 油藏窜流通道参数计算 | 第36-37页 |
3.3 庄2断块油藏窜流通道分布规律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油藏中高含水期复合渗流规律研究 | 第39-50页 |
4.1 基质~窜流通道中复合渗流模型的建立 | 第39-43页 |
4.1.1 假设条件 | 第39页 |
4.1.2 数学模型 | 第39-41页 |
4.1.3 窜流通道发育油藏开发规律 | 第41-43页 |
4.2 等效数值模拟技术 | 第43-50页 |
4.2.1 等效数值模拟的原则 | 第43-44页 |
4.2.2 等效数值模拟方法对比 | 第44-50页 |
第五章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潜力评价 | 第50-72页 |
5.1 精细油藏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5.1.1 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5.1.2 数据准备 | 第50-52页 |
5.1.3 初始化模型建立 | 第52页 |
5.2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 第52-56页 |
5.2.1 拟合的原则及策略 | 第52-53页 |
5.2.2 历史拟合 | 第53-56页 |
5.3 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研究 | 第56-63页 |
5.3.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6-62页 |
5.3.2 层间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5.4 油藏优势潜力评价 | 第63-65页 |
5.4.1 剩余油分布的常规表征方法 | 第63页 |
5.4.2 中高含水期油藏优势潜力丰度 | 第63-64页 |
5.4.3 剩余油优势潜力域评价结果 | 第64-65页 |
5.5 油藏优势动用潜力评价 | 第65-70页 |
5.5.1 油藏优势潜力评价指标 | 第65页 |
5.5.2 优势动用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65-70页 |
5.6 油藏挖潜技术措施建议 | 第70-72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