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生物标志化合物对岩溶地下河有机质分布、来源的指示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生物标志化合物基本特性第12页
        1.2.2 利用脂类生物标志物示踪有机质来源第12-13页
        1.2.3 影响有机质成分、含量和迁移的因素研究第13页
        1.2.4 利用脂类生物标志物研究全球变化第13-14页
        1.2.5 利用脂类生物标志物示踪污染物来源第14-15页
        1.2.6 岩溶区地下河污染第15页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第18-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8-21页
        2.1.1 地质与水文第18-20页
        2.1.2 土地利用与水污染第20-21页
    2.2 实验方法第21-26页
        2.2.1 野外样品采集第21-23页
        2.2.2 实验室分析测试第23页
        2.2.3 试剂和材料第23页
        2.2.4 溶解态正构烷烃、脂肪酸和颗粒态甾类物质的提取第23页
        2.2.5 正构烷烃、脂肪酸和甾类物质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第23-26页
第3章 正构烷烃示踪有机质来源第26-38页
    3.1 正构烷烃含量与组分第26-29页
        3.1.1 地下河正构烷烃含量与组分第26-28页
        3.1.2 不同含水介质中正构烷烃含量与组分与对比第28-29页
    3.2 正构烷烃来源解析第29-35页
        3.2.1 老龙洞地下河正构烷烃来源解析第30-33页
        3.2.2 表层岩溶泉正构烷烃来源解析第33-34页
        3.2.3 正构烷烃对植物源有机质的响应第34-35页
    3.3 小结第35-38页
第4章 脂肪酸对微生物来源有机质的指示第38-48页
    4.1 脂肪酸成分与含量分布特征第38-40页
    4.2 脂肪酸组分分布特征第40-41页
    4.3 脂肪酸来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第41-45页
    4.4 小结第45-48页
第5章 粪甾类指示地下河粪便污染第48-56页
    5.1 甾类成分与含量特征第48-50页
    5.2 主要组分与来源第50-51页
    5.3 地下河粪便污染判定第51-52页
    5.4 地下河粪便污染物质来源第52-54页
    5.5 小结第54-5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6-60页
    6.1 论文主要结论第56-58页
        6.1.1 南山地下河系统中溶解态正构烷烃的分布与来源与影响因素第56-57页
        6.1.2 脂肪酸示踪微生物源有机质及其影响因素第57-58页
        6.1.3 岩溶地下河系统中甾类物质分布与污染辨析第58页
    6.2 论文新意第58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8页
致谢第68-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牵引变流器水冷散热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