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8-10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15页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6页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论文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定性分析 | 第18-32页 |
2.1 有关术语及概念 | 第18-19页 |
2.1.1 交织区 | 第18页 |
2.1.2 交织区参数 | 第18-19页 |
2.2 当前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 第19-30页 |
2.2.1“九五”指南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2.2 《中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2.2.3“十五”指南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2.4 《HCM2010》分析方法 | 第25-30页 |
2.3 方法定性比较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算例对比分析 | 第32-44页 |
3.1 分析目的与思路 | 第32页 |
3.2 算例介绍 | 第32-34页 |
3.2.1 算例一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2.2 算例二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3.3 基于算例实测数据的对比 | 第34-40页 |
3.3.1 依据“九五”指南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3.2 依据《中国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3.3 依据“十五”指南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3.4 依据《HCM2010》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3.4 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改进模型研究 | 第44-54页 |
4.1 问题提出与分析 | 第44-47页 |
4.2 模型分析与改进 | 第47页 |
4.3 数据采集及分析 | 第47-50页 |
4.4 模型标定及验证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服务水平分级指标研究 | 第54-64页 |
5.1 基本分析思路 | 第54-55页 |
5.2 测算方案设计 | 第55页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4页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