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RIZ理论的小型深耕机优化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1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第10-15页 |
1.1.1 南方丘陵山区土地资源 | 第10页 |
1.1.2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种植结构 | 第10-12页 |
1.1.3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从业人员 | 第12页 |
1.1.4 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深松机具的发展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外深松机具的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深松机具的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第2章 绪论 | 第18-22页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2.1.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1.2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3章 基于TRIZ理论的问题分析 | 第22-36页 |
3.1 系统分析 | 第22-28页 |
3.1.1 小型深耕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3.1.2 第一代小型深耕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3.1.3 组件分析 | 第24-25页 |
3.1.4 功能分析 | 第25-28页 |
3.2 因果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因果分析概述 | 第28页 |
3.2.2 耕深不足因果分析 | 第28-30页 |
3.2.3 发动机过载因果分析 | 第30-31页 |
3.2.4 重量因果分析 | 第31-33页 |
3.2.5 耕后地表不平因果分析 | 第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4章 基于TRIZ的问题解决 | 第36-50页 |
4.1 TRIZ问题解决方法概述 | 第36页 |
4.2 刀具强度 | 第36-40页 |
4.2.1 模型建立 | 第36-38页 |
4.2.2 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4.2.3 问题解决 | 第39-40页 |
4.3 深松刀形状 | 第40-42页 |
4.3.1 模型建立 | 第40-42页 |
4.3.2 模型分析 | 第42页 |
4.3.3 问题解决 | 第42页 |
4.4 传动方式 | 第42-46页 |
4.4.1 模型建立 | 第42-43页 |
4.4.2 模型分析 | 第43-45页 |
4.4.3 问题解决 | 第45-46页 |
4.5 地表平整度 | 第46-48页 |
4.5.1 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4.5.2 模型分析 | 第47-48页 |
4.5.3 问题解决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整机参数优化 | 第50-62页 |
5.1 刀轴转速确定 | 第50-51页 |
5.1.1 小型深耕机前进速度 | 第50页 |
5.1.2 刀轴转速确定 | 第50-51页 |
5.2 整机功率校核 | 第51-56页 |
5.2.1 工作部件幅宽确定 | 第52页 |
5.2.2 功率匹配 | 第52-56页 |
5.3 安全销联轴器的设计 | 第56-60页 |
5.3.1 联轴器设计 | 第56-58页 |
5.3.2 安全销计算 | 第58-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小型深耕机田间试验 | 第62-68页 |
6.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62-65页 |
6.1.1 田间试验地点及测试区域选取 | 第62页 |
6.1.2 耕深测量 | 第62-63页 |
6.1.3 耕后地表平整度测量 | 第63页 |
6.1.4 幅宽测量 | 第63页 |
6.1.5 耕深计算 | 第63-64页 |
6.1.6 平整度计算 | 第64-65页 |
6.1.7 幅宽计算 | 第65页 |
6.2 试验数据处理 | 第65-66页 |
6.2.1 耕深测量结果处理 | 第65页 |
6.2.2 平整度测量结果处理 | 第65-66页 |
6.2.3 幅宽结果分析 | 第66页 |
6.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6.3.1 耕深测试分析 | 第66-67页 |
6.3.2 平整度测试分析 | 第67页 |
6.3.3 幅宽分析 | 第67-6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7.1 结论 | 第68页 |
7.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