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蚊虫的危害和防治 | 第9-10页 |
1.1.1 蚊虫的危害 | 第9页 |
1.1.2 蚊虫的防治 | 第9-10页 |
1.2 灭蚊幼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2.1 灭蚊幼植物的主要类群 | 第10页 |
1.2.2 灭蚊幼植物中的有效成分 | 第10-12页 |
1.2.2.1 萜类化合物 | 第11页 |
1.2.2.2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1页 |
1.2.2.3 其他种类化合物 | 第11-12页 |
1.2.3 我国灭蚊幼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蛇莓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蛇莓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3.2 蛇莓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2-13页 |
1.3.2.2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3页 |
1.3.2.3 酚酸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1.3.2.4 其他化合物 | 第14页 |
1.3.3 蛇莓在药理学上的应用 | 第14-16页 |
1.3.3.1 子宫兴奋作用 | 第14页 |
1.3.3.2 消炎作用 | 第14页 |
1.3.3.3 抗癌作用 | 第14-15页 |
1.3.3.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 第15页 |
1.3.3.5 抑菌作用 | 第15页 |
1.3.3.6 抗氧化作用 | 第15-16页 |
1.3.4 蛇莓农用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4 问题的提出和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2.1.1 供试植物样品 | 第17页 |
2.1.2 供试昆虫 | 第17页 |
2.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17页 |
2.1.4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19页 |
2.2.1 蛇莓甲醇粗提物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 第17-18页 |
2.2.1.1 蛇莓甲醇粗提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 第17-18页 |
2.2.1.2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 第18页 |
2.2.2 生物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3.1 蛇莓甲醇提取物中杀蚊幼活性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 第19-21页 |
3.1.1 蛇莓甲醇提取物中不同极性部位的浸膏制备 | 第19页 |
3.1.2 蛇莓活性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21页 |
3.1.2.1 乙酸乙酯萃取物的分离 | 第19-20页 |
3.1.2.2 正丁醇萃取物的分离 | 第20-21页 |
3.2 蛇莓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 第21-24页 |
3.3 蛇莓活性追踪过程中各组分的活性测定 | 第24-27页 |
3.3.1 蛇莓粗提物不同萃取相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 | 第24-25页 |
3.3.2 乙酸乙酯萃取物一级柱层析组分对试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25页 |
3.3.3 正丁醇萃取物一级柱层析组分对试虫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3.3.4 所分化合物杀蚊幼活性测试 | 第26页 |
3.3.5 化合物C2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 | 第26-27页 |
第四章 问题与讨论 | 第27-29页 |
4.1 植物的部位、地域性及季节性的不同很可能影响其活性 | 第27-28页 |
4.2 对蛇莓杀蚊幼活性部位的研究主要在乙酸乙酯段和正丁醇段 | 第28页 |
4.3 蛇莓具有杀蚊幼的研究价值 | 第28页 |
4.4 蛇莓杀蚊幼活性物质分离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 第28-2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9-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附图 | 第35-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