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动车组客室气流组织及热舒适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空调通风系统气流组织 | 第10-12页 |
1.2.2 热环境舒适度分析 | 第12-15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仿真模型的建立和预处理 | 第17-24页 |
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18页 |
2.2 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18-20页 |
2.3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20-22页 |
2.3.1 送风入口边界 | 第21页 |
2.3.2 回风口边界 | 第21页 |
2.3.3 壁面温度边界 | 第21-22页 |
2.4 模型网格的划分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空调通风系统夏季工况的数值模拟 | 第24-40页 |
3.1 窗下送风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24-30页 |
3.1.1 取消窗下送风客室横断面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1.2 客室中间断面保留窗下送风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3.1.3 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3.2 湿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对气流组织的影响 | 第30-38页 |
3.2.1 湿空气概念 | 第30-31页 |
3.2.2 湿空气的成分描述 | 第31-32页 |
3.2.3 考虑空气含湿量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32-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静态条件下空车测试与热舒适性分析 | 第40-49页 |
4.1 客室内温度、风速测量 | 第40-42页 |
4.1.1 测试仪器 | 第40-42页 |
4.1.2 测点布置 | 第42页 |
4.2 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分析 | 第42-45页 |
4.2.1 实测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4.2.2 模拟结果验证 | 第43-45页 |
4.3 空车静态热舒适性分析 | 第45-48页 |
4.3.1 气流组织评价 | 第45-46页 |
4.3.2 热舒适性分析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运行工况下客室热环境模拟与评价 | 第49-68页 |
5.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 第49-50页 |
5.1.1 Energy Plus介绍 | 第49页 |
5.1.2 Energy Plus计算原理 | 第49-50页 |
5.2 行车边界条件的计算 | 第50-54页 |
5.2.1 车体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5.2.2 E+模型的设置 | 第50-52页 |
5.2.3 E+模拟结果 | 第52-54页 |
5.3 满员客室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5.4 行车满员热环境评价 | 第55-63页 |
5.4.1 不均匀性评价 | 第55-62页 |
5.4.2 气流组织评价 | 第62页 |
5.4.3 热舒适评价 | 第62-63页 |
5.5 改进建议及效果模拟 | 第63-67页 |
5.5.1 调整回风口位置 | 第64-65页 |
5.5.2 调整两侧风量 | 第65-66页 |
5.5.3 座椅送风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