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薄壁箱梁及其应用 | 第11-12页 |
1.3 薄壁箱梁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2页 |
1.4 箱梁主要加固方法 | 第12-14页 |
1.4.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第12-13页 |
1.4.2 粘贴钢板法 | 第13页 |
1.4.3 粘贴碳纤维法 | 第13-14页 |
1.4.4 体外预应力法 | 第14页 |
1.4.5 增加构件加固法 | 第1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薄壁箱梁主要病害及其成因分析 | 第16-30页 |
2.1 薄壁箱梁的受力特点 | 第16-18页 |
2.1.1 箱形梁的扭转理论 | 第16-17页 |
2.1.2 箱形梁的剪力滞效应 | 第17-18页 |
2.2 薄壁箱梁桥的病害统计与分布情况 | 第18-21页 |
2.2.1 箱梁裂缝 | 第19-21页 |
2.2.2 跨中下挠 | 第21页 |
2.3 薄壁箱开裂病害初步分析 | 第21-26页 |
2.3.1 箱梁顶、底板纵向裂缝 | 第21-23页 |
2.3.2 箱梁腹板裂缝 | 第23-25页 |
2.3.3 箱梁顶、底板横向裂缝 | 第25-26页 |
2.3.4 翼缘板根部及梗腋部位的水平裂缝 | 第26页 |
2.3.5 横隔板裂缝 | 第26页 |
2.3.6 锚下裂缝 | 第26页 |
2.4 箱梁下挠病害初步分析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影响薄壁箱梁开裂及下挠的因素与处治措施分析 | 第30-46页 |
3.1 概述 | 第30页 |
3.2 工程实例 | 第30-31页 |
3.2.1 背景工程介绍 | 第30-31页 |
3.2.2 主要病害描述 | 第31页 |
3.3 A大桥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3.3.1 整桥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3.3.2 材料和截面数据选取 | 第32-33页 |
3.3.3 边界条件的模型 | 第33页 |
3.3.4 预应力筋和普通钢筋模拟 | 第33页 |
3.3.5 荷载模拟 | 第33-34页 |
3.4 病害敏感性分析 | 第34-43页 |
3.4.1 桥梁损伤状况模拟 | 第34-35页 |
3.4.2 预应力的有效性不足 | 第35-40页 |
3.4.3 梁体开裂影响 | 第40页 |
3.4.4 桥梁恒载增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5 混凝土徐变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6 基于病害的桥梁损伤状态 | 第42-43页 |
3.5 原设计方案对A大桥的主要加固措施 | 第43-44页 |
3.5.1 桥面铺装的处理 | 第43页 |
3.5.2 主桥增设体外预应力 | 第43-44页 |
3.5.3 箱梁腹板开裂处理 | 第44页 |
3.5.4 箱梁底板、顶板开裂处理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结构布置与配束优化 | 第46-62页 |
4.1 概述 | 第46页 |
4.2 体外预应力配束优化研究 | 第46-48页 |
4.2.1 张拉控制应力σ_con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2 基于底板预应力损失补偿的体外预应力配束方法 | 第47-48页 |
4.3 体外预应力加固结构的布置方案研究 | 第48-59页 |
4.3.1 设置不同位置底板转向块对桥梁挠度及应力改善研究 | 第48-54页 |
4.3.2 设置不同位置顶板转向块对桥梁挠度及应力改善研究 | 第54-59页 |
4.4 实例验证 | 第59-60页 |
4.4.1 A大桥 | 第59-60页 |
4.4.2 江津长江大桥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体外预应力加固薄壁箱梁工程应用 | 第62-70页 |
5.1 概述 | 第62页 |
5.2 原加固方案加固效果分析 | 第62-64页 |
5.2.1 挠度效果分析 | 第63-64页 |
5.3 新加固方案设计 | 第64-65页 |
5.4 新加固方案加固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5.4.1 应力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5.4.2 挠度效果分析 | 第67页 |
5.5 两种加固效果对比 | 第67-69页 |
5.5.1 应力效果对比 | 第67-68页 |
5.5.2 挠度效果对比表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结论 | 第70页 |
6.2 展望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