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货款规模影响研究--以P2P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17页 |
2 互联网金融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 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优势的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 研究综评 | 第20-21页 |
3 我国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3.1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及发展现状 | 第21-28页 |
3.1.1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 第21-22页 |
3.1.2 互联网金融的几种模式 | 第22-25页 |
3.1.3 以P2P为例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 第25-27页 |
3.1.4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 第27-28页 |
3.2 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分析 | 第28-32页 |
3.2.1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分析 | 第28页 |
3.2.2 近几年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趋势分析 | 第28-30页 |
3.2.3 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发展趋势 | 第30-32页 |
3.3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现状的内在联系 | 第32-33页 |
4 理论分析 | 第33-39页 |
4.1 交易成本理论 | 第33-34页 |
4.2 金融脱媒理论 | 第34-35页 |
4.3 长尾理论 | 第35-37页 |
4.4 流动性风险理论 | 第37-38页 |
4.5 小结 | 第38-39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9-49页 |
5.1 理论假设 | 第39-40页 |
5.1.1 资本市场完全竞争 | 第39页 |
5.1.2 理性人假设 | 第39页 |
5.1.3 资本市场需求刚性 | 第39-40页 |
5.1.4 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是定值 | 第40页 |
5.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5.3 模型设定 | 第41-44页 |
5.3.1 原始模型设定 | 第41-43页 |
5.3.2 原始模型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3页 |
5.3.3 模型修订 | 第43-44页 |
5.3.4 修订模型相关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44页 |
5.4 实证回归分析 | 第44-49页 |
5.4.1 平方根检验 | 第44-45页 |
5.4.2 协整性检验 | 第45-46页 |
5.4.3 回归分析 | 第46-49页 |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6.1 结论 | 第49-50页 |
6.2 对策建议 | 第50-54页 |
6.2.1 商业银行应坚持创新、提升客户价值体验 | 第50-52页 |
6.2.2 商业银行应积极和互联网金融业合作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