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UGB)划定方法及其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述评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2-13页
        1.2.3 关于UGB划定方法的研究综述第13-15页
        1.2.4 总体评价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5-16页
    1.3 研究体系设计第16-20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UGB相关理论研究与概念界定第20-24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20-21页
        2.1.1 环城绿带思想第20页
        2.1.2 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第20-21页
        2.1.3 精明增长与新城市主义第21页
    2.2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的概念界定第21-24页
        2.2.1 中心城区的概念及范围第21-22页
        2.2.2 关于UGB刚性与弹性性质的思考第22页
        2.2.3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的概念界定第22-24页
第三章 国内制度环境与UGB划定方法研究第24-29页
    3.1 国内制度环境分析第24-26页
        3.1.1 我国城市快速扩张的现状及趋势不减第24页
        3.1.2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影响与优化第24-25页
        3.1.3 多规合一与协同规划的利好性第25-26页
    3.2 UGB划定方法分析第26-27页
        3.2.1 基于土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划定法第26页
        3.2.2 基于约束性CA等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的划定法第26-27页
        3.2.3 基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划定法第27页
        3.2.4 正逆结合的划定思路第27页
    3.3 总结与启示第27-29页
        3.3.1 UGB划定方法存在的问题第27-28页
        3.3.2 生态红线及基本农田红线是UGB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第28页
        3.3.3 空间扩展结构是UGB长效合理的前提条件第28-29页
第四章 西安市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划定的实证研究第29-55页
    4.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第29-30页
        4.1.1 研究对象说明第29-30页
        4.1.2 研究数据及来源第30页
    4.2 划定背景第30-36页
        4.2.1 现状认识第30-33页
        4.2.2 战略评估第33-36页
    4.3 划定方法及过程第36-51页
        4.3.1 基于空间结构导向的UGB划定思路第36-38页
        4.3.2 生态安全格局本底边界的划定第38-42页
        4.3.3 空间扩展结构的理性预判第42-49页
        4.3.4 建设用地需求与基本农田保护间的矛盾处理第49-51页
    4.4 划定结果第51-53页
    4.5 划定结果评析第53-55页
        4.5.1 控制无序蔓延层面第53-54页
        4.5.2 空间扩展引导方面第54-55页
第五章 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作用下的相关引导措施第55-59页
    5.1 制度化实施保障第55-56页
        5.1.1 划定主体的确立机制第55页
        5.1.2 UGB的调整机制第55页
        5.1.3 相关实施保障机制第55-56页
    5.2 界内引导措施第56-58页
        5.2.1 存量优化——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第56页
        5.2.2 增量创新——建筑层面的空间创造性利用第56-57页
        5.2.3 逆向思维——通过限制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供给控制蔓延第57-58页
    5.3 界外引导措施第58-59页
        5.3.1 严格界外用地管控,引导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第58页
        5.3.2 推进现代化交通设施建设,加强内外联系第58-59页
结论第59-61页
    主要结论第59-60页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附录第65-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物支架式教学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框架问题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