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区域地质背景研究 | 第13页 |
1.3.2 地震数据、测井资料综合分析 | 第13-14页 |
1.3.3 模型正演及优质储层地震响应模式分析 | 第14页 |
1.3.4 地震属性与反演分析 | 第14页 |
1.3.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与储层特征 | 第17-27页 |
2.1 研究区地质特征 | 第17-18页 |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2.2.1 桑塔木组 | 第18页 |
2.2.2 良里塔格组 | 第18页 |
2.2.3 鹰山组 | 第18-20页 |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0-22页 |
2.3.1 构造特征 | 第20-21页 |
2.3.2 断层特征 | 第21-22页 |
2.4 研究区碳酸盐岩储集空间与物性特征 | 第22-25页 |
2.4.1 储集空间特征 | 第22-23页 |
2.4.2 物性特征 | 第23-25页 |
2.5 研究区储层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构造解释及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 第27-37页 |
3.1 层位标定 | 第27-29页 |
3.2 层位追踪 | 第29-31页 |
3.2.1 层位追踪方法 | 第29-31页 |
3.2.2 层位修正 | 第31页 |
3.3 构造成图 | 第31-34页 |
3.3.1 绘制等T0图 | 第31-33页 |
3.3.2 构造图 | 第33-34页 |
3.4 储层地震反射特征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储层模型正演与钻井分析 | 第37-50页 |
4.1 模型正演 | 第37-42页 |
4.1.1 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4.1.2 建立模型 | 第38-39页 |
4.1.3 模型正演 | 第39-42页 |
4.2 成功井分析 | 第42-47页 |
4.3 失败井分析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储层预测与综合分析 | 第50-70页 |
5.1 裂缝预测方法概述 | 第50页 |
5.2 蚂蚁追踪 | 第50-53页 |
5.2.1 基本原理 | 第50-52页 |
5.2.2 蚂蚁追踪实现与效果分析 | 第52-53页 |
5.3 相干分析 | 第53-56页 |
5.3.1 基本原理 | 第53-54页 |
5.3.2 相干属性获取与效果分析 | 第54-56页 |
5.4 曲率属性 | 第56-59页 |
5.4.1 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5.4.2 曲率计算与效果分析 | 第57-59页 |
5.5 多属性叠合显示 | 第59-64页 |
5.5.1 时频三原色法的研究意义 | 第59页 |
5.5.2 时频三原色分析的实现方法 | 第59-61页 |
5.5.3 多属性叠合显示实现与分析 | 第61-64页 |
5.6 地震储层反演方法研究 | 第64-68页 |
5.6.1 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5.6.5 基于统计学的随机反演储层预测结果与分析 | 第66-68页 |
5.7 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68-6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