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2.1 公允价值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1.1 公允价值的内涵 | 第16-17页 |
2.1.2 公允价值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2.2 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2.3 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第3章 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信息含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3.1 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3.1.1 公允价值的定义及内涵 | 第21-22页 |
3.1.2 公允价值的计量 | 第22页 |
3.2 股利政策信息含量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3.2.1 股利政策 | 第22-23页 |
3.2.2 股利信号理论 | 第23-24页 |
3.3 公允价值计量对股利政策信息含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25页 |
3.3.1 企业对股利政策选择的考虑因素更加复杂 | 第24页 |
3.3.2 股利政策传递了更多企业盈余质量的信息 | 第24页 |
3.3.3 市场对股利政策的反应有所改变 | 第24-25页 |
3.4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5-27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4.1 样本的选取与数据的处理 | 第27-28页 |
4.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第28-32页 |
4.2.1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4.2.2 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29-30页 |
4.2.3 引入哑变量的回归模型构建 | 第30-32页 |
第5章 公允价值计量下股利政策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 | 第32-48页 |
5.1 超额收益率的测量 | 第32-33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7页 |
5.2.1 股利政策类型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5.2.2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37页 |
5.3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7-46页 |
5.3.1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前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8-40页 |
5.3.2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后短期内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0-42页 |
5.3.3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后长期内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2-46页 |
5.4 引入哑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第6章 实证结果与政策建议 | 第48-53页 |
6.1 实证结果与理论假设对比分析 | 第48-51页 |
6.1.1 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有影响 | 第48-49页 |
6.1.2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后,股利政策仍存在着信号传递效应 | 第49-50页 |
6.1.3 公允价值计量引入后不同股利政策的公告引起的市场反应有所不同 | 第50-51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1-53页 |
6.2.1 加强与完善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信息的披露制度 | 第51-52页 |
6.2.2 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要结合自身盈利能力,具有长远眼光 | 第52页 |
6.2.3 市场投资者应充分提高自身的投资专业素质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3-55页 |
7.1 结论 | 第53页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