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岩体力学参数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2.2 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主要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及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 第18-28页 |
2.1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20页 |
2.1.1 区域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1.2 地层岩性特征 | 第18-19页 |
2.1.3 新构造运动 | 第19页 |
2.1.4 区域构造应力场 | 第19-20页 |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28页 |
2.2.1 研究区地形地貌 | 第20页 |
2.2.2 研究区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20-22页 |
2.2.3 研究区地层岩性特征 | 第22-26页 |
2.2.4 气候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28页 |
第3章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8-50页 |
3.1 泄水边坡基本概况 | 第28-33页 |
3.2 岩体风化特征 | 第33-42页 |
3.2.1 表征岩体风化特征的因素 | 第33-34页 |
3.2.2 风化带划分 | 第34-42页 |
3.3 岩体卸荷特征 | 第42-45页 |
3.3.1 卸荷带划分 | 第42-44页 |
3.3.2 边坡水平变形深度分析 | 第44-45页 |
3.4 边坡岩体结构分类 | 第45-49页 |
3.4.1 岩体结构划分依据 | 第45-46页 |
3.4.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46-47页 |
3.4.3 岩石质量指标RQD与完整性系数Kv之间的关系 | 第47-48页 |
3.4.4 裂隙间距D与完整性系数Kv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3.4.5 边坡坡体结构分析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 第50-78页 |
4.1 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 第50-60页 |
4.1.1 表部倾倒变形 | 第52-53页 |
4.1.2 表部正常风化卸荷 | 第53-54页 |
4.1.3 边坡深部岩体拉裂、破碎、解体、架空变形破坏 | 第54-59页 |
4.1.4 边坡深部大规模断层处岩体拉裂、垮塌破坏 | 第59-60页 |
4.2 边界条件分析 | 第60-65页 |
4.2.1 与硬性结构面有关的变形破坏 | 第61页 |
4.2.2 与软弱结构面有关的变形破坏 | 第61-65页 |
4.3 成因机制分析 | 第65-77页 |
4.3.1 风化卸荷可能导致岩体变形破坏的分析 | 第66-67页 |
4.3.2 倾倒变形可能导致岩体变形破坏的分析 | 第67-69页 |
4.3.3 蠕滑拉裂可能导致岩体变形破坏的分析 | 第69-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边坡岩体质量评价 | 第78-91页 |
5.1 定性分级 | 第78-81页 |
5.2 定量分级 | 第81-90页 |
5.2.1 早期岩石(体)声波分级 | 第84页 |
5.2.2 定量分级结果 | 第84-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泄水边坡控制性边界参数取值 | 第91-131页 |
6.1 泄水边坡地质结构特征及控制性边界分析 | 第91-96页 |
6.2 泄水边坡岩石力学参数 | 第96-104页 |
6.2.1 坝址及趾板地段岩石强度 | 第96-102页 |
6.2.2 边坡中部岩体三轴压缩试验 | 第102-103页 |
6.2.3 岩体的变形特性 | 第103-104页 |
6.3 F27断层力学参数 | 第104-122页 |
6.3.1 断层泥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104-107页 |
6.3.2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断层泥直剪试验 | 第107-118页 |
6.3.3 F27断层力学参数取值 | 第118-122页 |
6.4 边坡前缘岩土力学参数 | 第122-127页 |
6.4.1 边坡前缘堆积体大剪试验 | 第122-126页 |
6.4.2 前缘岩桥段的强度参数 | 第126-127页 |
6.5 泄水边坡组合(控制性)边界参数综合取值 | 第127-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