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依据及目的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依据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第2章 思想政治意识及其作用 | 第19-23页 |
2.1 思想政治意识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1 思想 | 第19页 |
2.1.2 政治 | 第19-20页 |
2.1.3 意识 | 第20页 |
2.1.4 思想政治意识 | 第20页 |
2.2 思想政治意识的作用 | 第20-22页 |
2.2.1 思想意识——行动的先导 | 第20-21页 |
2.2.2 政治意识——政治正确与否的前提 | 第21-22页 |
2.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能否成才的前提条件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 第23-39页 |
3.1 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调查 | 第24-28页 |
3.1.1 调查数据陈述 | 第24-27页 |
3.1.2 结果分析 | 第27-28页 |
3.2 大学生参政议政意识调查 | 第28-32页 |
3.2.1 调查数据陈述 | 第29-31页 |
3.2.2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 大学生道德意识调查 | 第32-35页 |
3.3.1 调查数据陈述 | 第32-35页 |
3.3.2 结果分析 | 第35页 |
3.4 调查结论 | 第35-37页 |
3.4.1 结论一 | 第35-36页 |
3.4.2 结论二 | 第36-37页 |
3.4.3 结论三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不良意识的根源探析 | 第39-49页 |
4.1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消极影响 | 第39-44页 |
4.1.1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冲击 | 第39-40页 |
4.1.2 政治领域的腐败和不公现象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 第40-41页 |
4.1.3 流行的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造成大学生思维的表浅化 | 第41-42页 |
4.1.4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也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 | 第42-43页 |
4.1.5 网络技术应用的工具理性定位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第43-44页 |
4.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足 | 第44-46页 |
4.2.1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意识 | 第44-45页 |
4.2.2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功能不能与时俱进 | 第45页 |
4.2.3 有些教育工作者素质有待提高 | 第45-46页 |
4.3 大学生本身存在不足 | 第46-48页 |
4.3.1 一些大学生理论知识欠缺 | 第46-47页 |
4.3.2 有些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不足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对策思考 | 第49-59页 |
5.1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 | 第49-53页 |
5.1.1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正确引导 | 第49-50页 |
5.1.2 惩治政治腐败改善社会风气 | 第50-51页 |
5.1.3 弘扬中华文化深化大学生思维认识 | 第51-52页 |
5.1.4 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 | 第52页 |
5.1.5 张扬网络技术应用的价值理性 | 第52-53页 |
5.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意识教育的制度建设 | 第53-56页 |
5.2.1 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 | 第53-54页 |
5.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 第54-55页 |
5.2.3 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意识建设 | 第55-56页 |
5.3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 第56-57页 |
5.3.1 认真学习马列理论增强知识储备 | 第56-57页 |
5.3.2 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 第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