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马骏学术思想总结及十三味和中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前言第14-16页
第一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渊源和各家学说第16-20页
    1 学术渊源第16-18页
        1.1 指导老师简介第16页
        1.2 学术思想渊源第16-18页
            1.2.1 “和”法的含义与学术渊源第16-17页
            1.2.2 “和”法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依据第17-18页
    2 治学经验第18-20页
        2.1 苦读勤思,精研经典第18页
        2.2 博学名师,择善而从第18页
        2.3 勤于临床,善于总结第18页
        2.4 教学相长,传承传扬第18-19页
        2.5 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第19-20页
第二部分 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第20-46页
    1 学术思想第20-25页
        1.1 强调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第20页
        1.2 强调脾胃后天之本及顾护胃气的重要性第20-21页
        1.3 临证注重证辨“寒热、虚实、气血”第21页
        1.4 脾胃病证治遵循“权衡、寒热、升降、润燥、通补”十字方针第21-22页
        1.5 脾胃病治疗十法“温、清、消、补、和、疏、润、升、降、通”第22-25页
        1.6 小结第25页
    2 马教授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对“和”法的阐述第25-27页
    3 马骏教授“调和致中”理论指导下运用“和”法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整理第27-36页
        3.1 功能性消化不良证治经验第28-29页
        3.2 胃脘痛证治经验第29-31页
        3.3 吐酸证治经验第31-32页
        3.4 泄泻证治经验第32-34页
        3.5 胃粘膜脱垂症证治经验第34-36页
    4 “调和致中”思想指导下的对药应用第36-38页
    5 名案解析第38-46页
        5.1 化湿和中治疗吻合口炎第38-39页
        5.2 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第39-40页
        5.3 降逆化痰健脾和胃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第40-41页
        5.4 扶土抑木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第41-42页
        5.5 益气健脾渗湿消食治疗直肠粘膜炎第42-43页
        5.6 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治疗返流性食道炎第43-44页
        5.7 温阳健脾利水渗湿治疗胃癌晚期肝转移伴大量腹水第44-45页
        5.8 行气解郁治疗胃溃疡第45-46页
第三部分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第46-58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46页
        1.1 研究目的第46页
        1.2 意义第46页
    2 研究背景第46-49页
        2.1 病因病机第46-47页
        2.2 辨证分型第47页
        2.3 中医对FD的治疗第47-49页
        2.4 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研究第49页
    3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49-53页
        3.1 研究对象第49-50页
        3.2 入选标准第50-51页
        3.3 排除标准第51页
        3.4 治疗方法第51页
        3.5 安全性指标及观察项目第51-52页
        3.6 疗效指标第52页
        3.7 观察方法第52页
        3.8 疗效判定标准第52-53页
        3.9 统计学处理第53页
    4 结果第53-56页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第53-54页
        4.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总积分比较第54-55页
        4.3 两组治疗前后钡条胃排空比较第55页
        4.4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心理状态评价第55-56页
        4.5 并发症情况第56页
    5 讨论第56-57页
    6 不足第57页
    7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介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游戏化设计在健康行为促进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面向大众参与的公益服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