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生物论文

高中生物新授课导学案编制的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一、前言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第8-11页
        1.1.1 时代发展需求第8页
        1.1.2 基础教育改革第8-9页
        1.1.3 生物科学素养第9-10页
        1.1.4 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导学案的提出与发展现状第11页
        1.2.2 生物学科导学案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导学案存在的问题第13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第14-16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4-15页
        1.4.2 调查法第15-16页
二、导学案概述第16-22页
    2.1 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导学案第16页
        2.1.2 教案第16-17页
        2.1.3 在教学中的应用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19页
        2.2.1 建构主义理论第18-19页
        2.2.2 人本主义理论第19页
    2.3 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第19-22页
        2.3.1 提高课堂效率第20页
        2.3.2 改变教学方式第20页
        2.3.3 改变学习方式第20-21页
        2.3.4 促进全面发展第21-22页
三、高一生物新授课导学案应用现状调查第22-34页
    3.0 调查目标第22页
    3.1 调查对象第22页
    3.2 调查方法第22-23页
    3.3 调查结果第23-31页
        3.3.1 教师访谈结果第23页
        3.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第23-28页
        3.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第28-31页
    3.4 分析与讨论第31-34页
        3.4.1 提高认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前提第31-32页
        3.4.2 编制高水平导学案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成功基础第32页
        3.4.3 合理有效使用导学案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成功关键第32-33页
        3.4.4 多元化导学案教学评价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保障第33-34页
四、导学案编制第34-41页
    4.1 编制前提第34-35页
        4.1.1 学校管理要求第34页
        4.1.2 教师应用准备第34-35页
        4.1.3 学生培训第35页
    4.2 导学案编制第35-41页
        4.2.1 编制原则第35-37页
        4.2.2 编制步骤第37-38页
        4.2.3 基本框架及其编制策略第38-40页
        4.2.4 注意事项第40-41页
五、导学案使用第41-44页
    5.1 使用流程第41页
    5.2 学生使用要求第41-42页
        5.2.1 课前预习要求第41页
        5.2.2 课堂学习要求第41-42页
        5.2.3 课后复习要求第42页
        5.2.4 层次选择要求第42页
        5.2.5 旁栏使用要求第42页
    5.3 教师使用要求第42-44页
        5.3.1 课前要求第42页
        5.3.2 课堂要求第42-43页
        5.3.3 课后要求第43-44页
六、案例分析第44-54页
    6.1 课标解读第44页
    6.2 学习内容分析第44-45页
    6.3 学情分析第45页
    6.4 重难点分析第45页
    6.5 案例展示第45-52页
    6.6 案例说明第52-54页
七、导学案评价第54-60页
    7.1 导学案设计评价第54-55页
    7.2 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第55-56页
    7.3 学生学习评价第56-60页
        7.3.1 教师评价第56-57页
        7.3.2 学生自评第57-58页
        7.3.3 组内互评第58-60页
八、小结第60-63页
    8.1 结论第60-61页
    8.2 创新之处第61页
    8.3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1 访谈记录第66-68页
附录2 教师问卷第68-71页
附录3 学生问卷第71-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型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五轴数控加工变形分析与控制
下一篇:离心叶轮五轴加工干涉和加工变形的耦合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