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53页 |
1.1 农田土壤是主要的N_2O释放源 | 第17页 |
1.2 温度是影响农田土壤N_2O释放的重要因子 | 第17-26页 |
1.2.1 Q_(10)是衡量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主要指标 | 第18-19页 |
1.2.2 阿伦尼乌斯公式和米氏方程分别决定了N_2O释放的內禀和表观温度敏感性 | 第19-26页 |
1.3 负责土壤N_2O释放的主要微生物途径及温度对其种群特征的影响 | 第26-40页 |
1.3.1 反硝化途径 | 第27-34页 |
1.3.2 硝化途径 | 第34-38页 |
1.3.3 异养氨氧化途径 | 第38-40页 |
1.4 施肥对农田土壤中与N_2O释放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种群特征的影响 | 第40-47页 |
1.4.1 反硝化途径 | 第41-42页 |
1.4.2 硝化途径 | 第42-47页 |
1.5 N_2O在土壤中的还原 | 第47-50页 |
1.5.1 执行N_2O还原的微生物种群 | 第48页 |
1.5.2 土壤N_2O还原能力的检测方法 | 第48-50页 |
1.5.3 农田土壤N_2O还原的温度敏感性 | 第50页 |
1.6 研究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50-52页 |
1.6.1 研究背景 | 第50-51页 |
1.6.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51-52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52-53页 |
第二章 不同施肥措施对农田土壤N_2O释放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53-67页 |
2.1 引言 | 第53-5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2.2.1 供试土壤 | 第54-55页 |
2.2.2 室内培养试验 | 第55页 |
2.2.3 数据统计 | 第55-56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56-63页 |
2.3.1 培养起始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56-57页 |
2.3.2 不同施肥措施下3种土壤的N_2O累积净释放及温度敏感性Q_(10) | 第57-59页 |
2.3.3 不同施肥措施下3种农田土壤的CO_2的累积净释放 | 第59-60页 |
2.3.4 培养结束后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DOC及DON的含量 | 第60页 |
2.3.5 相关性分析 | 第60-62页 |
2.3.6 施氮量与N_2O累积净释放的关系 | 第62-63页 |
2.4 讨论 | 第63-65页 |
2.5 结论 | 第65-67页 |
第三章3种农田土壤无机肥处理下AOA,AOB,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的种群特征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模式 | 第67-84页 |
3.1 引言 | 第67-6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3.2.1 供试土壤 | 第69页 |
3.2.2 DNA提取和T-RFLP分析 | 第69页 |
3.2.3 定量PCR | 第69-70页 |
3.2.4 数据分析 | 第70-72页 |
3.3 结果 | 第72-80页 |
3.3.1 室内培养试验开始前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72页 |
3.3.2 培养期间N_2O和CO_2的累积净释放 | 第72-73页 |
3.3.3 培养结束后硝态氮,铵态氮,DOC和DON的含量 | 第73-74页 |
3.3.4 不同温度处理下AOA,AOB,nirS-型和nirK-型反硝化菌的种群丰度 | 第74-76页 |
3.3.5 AOA,AOB,nirS-型和nirK-型反硝化菌的群落结构 | 第76-78页 |
3.3.6 相关性分析 | 第78-80页 |
3.4 讨论 | 第80-83页 |
3.4.1 产N_2O功能微生物种群对温度和无机肥处理的响应模式 | 第80-82页 |
3.4.2 不同土壤中可能负责N_2O释放的功能微生物种群 | 第82-83页 |
3.5 结论 | 第83-84页 |
第四章 不同施肥处理对农田土壤N_2O产生和还原速率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第84-100页 |
4.1 引言 | 第84-86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4.2.1 供试土壤 | 第86页 |
4.2.2 室内培养 | 第86-87页 |
4.2.3 实时定量PCR | 第87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4.3 结果 | 第88-97页 |
4.3.1 培养期间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N_2O净释放速率 | 第88-89页 |
4.3.2 第 3,10 和 30d取样时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在不同处理中的含量 | 第89-91页 |
4.3.3 第 3,10 和 30d取样时不同施肥,温度和抑制剂浓度处理中N_2O的净释放速率 | 第91页 |
4.3.4 第 3,10 和 30d取样时N_2O的产生和还原速率 | 第91-95页 |
4.3.5 第 3,10 和 30d取样时nosZI和nosZII的种群丰度 | 第95-96页 |
4.3.6 相关性分析 | 第96-97页 |
4.4 讨论 | 第97-99页 |
4.5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第100-10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5页 |
6.1 全文结论 | 第10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