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2页 |
三、教材空间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教材空间的定义 | 第13-14页 |
(二)教材空间的类型 | 第14-15页 |
(三)教材空间的功能 | 第15页 |
(四)教材空间的运用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内容分析法 | 第17页 |
(三)访谈法 | 第17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一)内涵新 | 第17页 |
(二)角度新 | 第17-18页 |
(三)内容新 | 第18-20页 |
第一章 高中政治教材空间的内涵及教材空间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一、高中政治教材空间的内涵 | 第20页 |
二、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空间内涵相关的几个关系 | 第20-23页 |
(一)教材是形成教材空间的物质基础 | 第20-21页 |
(二)教材留白是形成教材空间的前提条件 | 第21页 |
(三)辅助文是教材留白的载体 | 第21-22页 |
(四)教学留白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教材空间的手段 | 第22-23页 |
三、教材空间说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教材空间的形成及其类型 | 第26-34页 |
一、教材空间形成的前提条件 | 第26页 |
二、教材空间形成过程 | 第26-31页 |
(一)文本类型 | 第27页 |
(二)教材空间形成过程 | 第27-31页 |
三、教材空间类型 | 第31-34页 |
(一)召唤类似经验空间 | 第31页 |
(二)调动知识背景空间 | 第31-32页 |
(三)思辨空间 | 第32页 |
(四)实践操作空间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教材空间的功能 | 第34-42页 |
一、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第34页 |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34-37页 |
(一)锻炼分析能力 | 第35页 |
(二)锻炼归纳能力 | 第35-36页 |
(三)锻炼综合能力 | 第36页 |
(四)锻炼概括能力 | 第36-37页 |
(五)锻炼数据理解能力 | 第37页 |
三、帮助学生主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 第37-39页 |
(一)构建教材空间,掌握先决条件 | 第38页 |
(二)构建教材空间,预热下文 | 第38页 |
(三)构建教材空间,深化知识点 | 第38-39页 |
(四)构建教材空间,承接知识点 | 第39页 |
四、塑造学生的品格 | 第39-40页 |
五、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影响构建教材空间的因素 | 第42-48页 |
一、教师自身因素 | 第42-44页 |
(一)教师对文本的态度 | 第42-43页 |
(二)教师教学经验 | 第43页 |
(三)教学手段 | 第43页 |
(四)教师学科专业水平 | 第43-44页 |
二、文本因素 | 第44-46页 |
(一)素材陈旧,不够鲜活 | 第44-45页 |
(二)活动复杂,不易操作 | 第45页 |
(三)文本难易度不合理 | 第45-46页 |
(四)文本逻辑性不强 | 第46页 |
三、学生自身因素 | 第46-48页 |
(一)学生对文本的态度 | 第46-47页 |
(二)学生知识结构 | 第47页 |
(三)学生思维方式 | 第47页 |
(四)学生生活经验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教材空间的运用策略 | 第48-56页 |
一、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 | 第48-49页 |
(一)广泛涉猎,丰富学科专业知识 | 第48页 |
(二)参加专业讲座,关注学术前沿 | 第48页 |
(三)参加教研活动,加强跨学科交流 | 第48-49页 |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取素材 | 第49-50页 |
(一)更新材料,紧跟学生时代 | 第49页 |
(二)模仿替换,贴近学生生活 | 第49页 |
(三)就地取材,引起共鸣 | 第49-50页 |
(四)一案到底,增强逻辑性 | 第50页 |
三、利用知识储备,助生构建空间 | 第50-53页 |
(一)提供背景知识 | 第50-52页 |
(二)讲解专业术语 | 第52页 |
(三)做出正确指引 | 第52页 |
(四)筛选信息,设计适合学生实践的路径 | 第52-53页 |
四、采用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 | 第53-56页 |
(一)使用教学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 第53页 |
(二)使用教学工具刺激学生思考 | 第53-54页 |
(三)细化材料,化抽象为形象 | 第54页 |
(四)再现情境,直接刺激学生感官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