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一)国外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4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6-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一)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7-18页 |
(三)个案访谈法 | 第18页 |
(四)统计分析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 第20-28页 |
一、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 第20-21页 |
(一)总体状况 | 第20页 |
(二) 三个不同维度倦怠状况 | 第20-21页 |
二、某市高中政治教师人口学变量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分析 | 第21-26页 |
(一)不同性别的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 第21-22页 |
(二)不同婚姻状况、学历以及不同学校所在地的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 第22-23页 |
(三)不同年龄的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 第23页 |
(四)不同职称的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 第23-24页 |
(五)不同教龄的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 第24-25页 |
(六)不同收入的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分析 | 第25-26页 |
三、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28-38页 |
一、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因素 | 第28-29页 |
二、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社会因素 | 第29-31页 |
(一)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 | 第29页 |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降低 | 第29-31页 |
三、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因素 | 第31-33页 |
(一)学校领导不重视 | 第31-32页 |
(二)学校管理体制僵化 | 第32页 |
(三)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 第32-33页 |
(四)工作环境的影响 | 第33页 |
四、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职业与学科因素 | 第33-38页 |
(一)工作量大,劳动时间长,强度大 | 第33-34页 |
(二)政治教师多元化角色的冲突 | 第34页 |
(三)政治学科的特殊性 | 第34-38页 |
第四章 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 第38-46页 |
一、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个人层面 | 第38-39页 |
(一)提高政治教师的自省能力 | 第38页 |
(二)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 第38-39页 |
(三)促进高中政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第39页 |
二、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社会层面 | 第39-41页 |
(一)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39-40页 |
(二)建立高中政治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40-41页 |
三、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组织层面 | 第41-43页 |
(一)建构“以教师为本”的学校管理体制 | 第41-42页 |
(二)完善高中政治教师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43页 |
四、某市高中政治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职业层面 | 第43-46页 |
(一)减轻高中政治教师的工作负荷 | 第43-44页 |
(二)正确处理角色转换问题 | 第44页 |
(三)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增强时效性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附录A | 第56-58页 |
附录B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