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第一节 意义背景 | 第10-11页 |
一、传播与社区紧密相联 | 第10页 |
二、大学社区传播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大学社区传播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对于社区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对于社区传播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大学生社区传播研究 | 第14-15页 |
四、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一、同频社区 | 第16页 |
二、信号源 | 第16页 |
三、振幅和频率 | 第16-17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17页 |
二、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 | 第17-18页 |
三、电子动员 | 第18-19页 |
四、社会燃烧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设计与样本选择 | 第20-25页 |
第一节 两所大学同频社区传播现状 | 第20-21页 |
一、华中师范大学同频社区传播现状 | 第20页 |
二、武汉大学同频社区传播现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21-25页 |
一、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2-23页 |
三、样本的选择与问卷的设计 | 第23-2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大学同频社区传播频谱研究发现 | 第25-36页 |
第一节 两所大学同频社区传播频谱研究发现 | 第25-33页 |
一、同频社区信息传播振幅 | 第25-31页 |
二、同频社区信息传播频率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两所高校同频社区传播对比差异 | 第33-36页 |
一、同频社区频谱对比 | 第33-34页 |
二、同频社区个案对比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42页 |
第一节 同频社区传播的环境优势 | 第36-39页 |
一、地点弱化与模糊便于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 第36-37页 |
二、有利于提升互动参与性 | 第37页 |
三、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舆情掌控 | 第37-38页 |
四、社区线下传播仍具有较强媒介效果 | 第38-39页 |
第二节 不同意义指向的大学同频社区传播差异 | 第39-42页 |
一、以地缘关系为指向的社区传播振幅更大、频次更多 | 第39-40页 |
二、以人际关系为指向的社区传播促成积极的群体运动 | 第40页 |
三、统一规划的大学同频社区传播有利于营造健康社区文化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建议与展望 | 第42-44页 |
第一节 研究建议 | 第42-43页 |
一、良好社区传播需兼顾多种传播方式 | 第42页 |
二、应重视社区“把关人”的角色 | 第42页 |
三、根据社区受众诉求建立传播平台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 第43-44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43页 |
二、未来方向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4页 |
附录1: 华中师范大学社区传播现状调查 | 第47-49页 |
附录2: 武汉大学学生社区传播现状调查 | 第49-52页 |
附录3: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社区传播现状研究深度访谈大纲 | 第52-53页 |
附录4: 武汉大学大学生社区传播现状研究深度访谈大纲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