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网络成瘾 | 第12-14页 |
2.1.1 网络成瘾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1.2 网络成瘾的定义和诊断 | 第12-13页 |
2.1.3 网络成瘾的机制 | 第13-14页 |
2.2 依恋研究 | 第14-16页 |
2.2.1 依恋概述 | 第14-15页 |
2.2.2 网络成瘾与依恋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2.3 同伴关系 | 第16-18页 |
2.3.1 同伴关系概述 | 第16-17页 |
2.3.2 网络成瘾与同伴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2.4 孤独感研究 | 第18-20页 |
2.4.1 孤独感研究概述 | 第18-19页 |
2.4.2 网络成瘾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2.5 成人依恋、同伴关系、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2.5.1 成人依恋与同伴交往 | 第20页 |
2.5.2 成人依恋与孤独感 | 第20页 |
2.5.3 同伴交往与孤独感 | 第20-21页 |
3 问题提出 | 第21-23页 |
4 研究一 大学生成人依恋、同伴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一般特征 | 第23-31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4.3 方法 | 第23-26页 |
4.3.1 被试 | 第23-24页 |
4.3.2 工具 | 第24-26页 |
4.3.3 研究程序 | 第26页 |
4.3.4 统计方法 | 第26页 |
4.4 研究结果 | 第26-29页 |
4.4.1 各个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第26-27页 |
4.4.2 各个变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情况分析 | 第27页 |
4.4.3 各个变量年级情况差异分析 | 第27-28页 |
4.4.4 各个变量生源地差异分析 | 第28页 |
4.4.5 各个变量在家庭经济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 第28-29页 |
4.5 讨论 | 第29-31页 |
5 研究二 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 第31-40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5.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5.3 研究过程 | 第31页 |
5.3.1 被试 | 第31页 |
5.3.2 研究工具 | 第31页 |
5.3.3 研究程序 | 第31页 |
5.3.4 统计方法 | 第31页 |
5.4 结果 | 第31-35页 |
5.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31-32页 |
5.4.2 各变量间的相关 | 第32页 |
5.4.3 中介效应的检验 | 第32-35页 |
5.5 讨论 | 第35-39页 |
5.5.1 成人依恋与孤独感及网络成瘾 | 第35-36页 |
5.5.2 同伴关系与孤独感及网络成瘾 | 第36-37页 |
5.5.3 孤独感与网络成瘾 | 第37-38页 |
5.5.4 成人依恋与友伴关系 | 第38页 |
5.5.5 成人依恋、同伴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 | 第38-39页 |
5.6 小结 | 第39-40页 |
6 总讨论 | 第40-41页 |
7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41-42页 |
8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附录 | 第51-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