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编译程序、解释程序论文

可重构编译中循环流水优化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可重构计算系统第13-19页
        1.2.1 可重构计算系统概述第14-17页
        1.2.2 可重构计算系统的优势第17-18页
        1.2.3 可重构计算系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3 可重构编译器的研究现状与分析第19-32页
        1.3.1 可重构编译工具的现状第19-28页
            1.3.1.1 面向DSL的可重构编译器第20-23页
            1.3.1.2 面向GPL的可重构编译器第23-28页
        1.3.2 现有可重构编译器问题分析第28-32页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32-33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33-36页
第2章 基于硬件延时特性的流水线自动划分算法第36-66页
    2.1 可重构计算中的流水线技术第36-39页
    2.2 基于硬件延时特性的流水线划分方法第39-43页
    2.3 可重构编译器中流水线自动划分算法第43-57页
        2.3.1 基本指令硬件延时特征库第43-45页
        2.3.2 基础数据结构第45-47页
        2.3.3 流水线自动划分算法第47-57页
    2.4 实验与分析第57-65页
        2.4.1 实验方案与设置第57-58页
        2.4.2 实例分析第58-60页
        2.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65页
    2.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3章 循环流水迭代间启动间距自动分析及优化第66-92页
    3.1 循环流水迭代间非固定启动间距控制策略第66-71页
    3.2 循环流水迭代间启动间距自动分析算法第71-84页
        3.2.1 循环流水启动间距信息模型第71-76页
        3.2.2 循环流水迭代间启动间距自动分析算法第76-81页
        3.2.3 循环流水迭代间启动间距优化方法第81-84页
    3.3 实验与分析第84-90页
        3.3.1 实验方案第84-85页
        3.3.2 理论证明分析结果第85-87页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7-90页
    3.4 本章小结第90-92页
第4章 参数化并行存储结构自动映射方法第92-110页
    4.1 类仿射型数组下标应用第92-96页
    4.2 参数化并行存储结构自动映射方法第96-101页
        4.2.1 参数化并行存储体系结构第96-97页
        4.2.2 访存数据依赖图的自动生成算法第97-100页
        4.2.3 并行存储结构模板参数计算方法第100-101页
    4.3 实验与分析第101-108页
        4.3.1 实例分析第101-103页
        4.3.2 实验方案第103-104页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04-108页
    4.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5章 面向可重构编译器的循环流水自动映射框架第110-127页
    5.1 ASCRA编译器介绍第110-116页
    5.2 循环流水自动映射框架第116-119页
    5.3 实验与分析第119-126页
        5.3.1 实验方案第119-122页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22-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人依恋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基于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高原湖泊湿地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研究--以云南大理洱海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