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1.1.1 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第10-11页 |
1.1.2 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 第11页 |
1.1.3 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改革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2.1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1.2.2 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 | 第13页 |
1.2.3 提升高校学生民族优越感的需要 | 第13-14页 |
1.2.4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需要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国外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5页 |
2.2 国内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5-21页 |
2.2.1 文化、审美和价值功能层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2.2.2 国内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7-19页 |
2.2.3 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3.2.2 问卷调查法 | 第21-23页 |
3.2.3 专家访谈法 | 第23页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23页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3-24页 |
第4章 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现状 | 第24-39页 |
4.1 福建省高校舞龙的教学现状 | 第24-28页 |
4.1.1 课程开设与形式 | 第24-25页 |
4.1.2 教学对象与目的 | 第25-26页 |
4.1.3 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 | 第26-27页 |
4.1.4 教学方法与场地资金投入 | 第27-28页 |
4.2 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师资现状 | 第28-32页 |
4.2.1 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4.2.2 教师数量与科研成果 | 第29-30页 |
4.2.3 教师专业与裁判等级 | 第30-31页 |
4.2.4 教师职称与教师学历 | 第31-32页 |
4.3 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的学生参与现状 | 第32-35页 |
4.3.1 性别与年级 | 第32-33页 |
4.3.2 兴趣与动机 | 第33-34页 |
4.3.3 训练次数与了解途径 | 第34-35页 |
4.3.4 学习效率与难度认知 | 第35页 |
4.4 舞龙交流现状 | 第35-39页 |
4.4.1 在国内的交流情况 | 第35-36页 |
4.4.2 闽台舞龙交流情况 | 第36-37页 |
4.4.3 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情况 | 第37-39页 |
第5章 福建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5.1 开展舞龙运动高校数量少,且无统一教材 | 第39页 |
5.2 资金投入少,场地器材配备不完善 | 第39-40页 |
5.3 师资队伍建设较弱,科研水平较低 | 第40-41页 |
5.4 动作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低 | 第41页 |
5.5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浓 | 第41-42页 |
5.6 缺乏对外交流,阻碍舞龙运动发展 | 第42-43页 |
第6章 福建省高校开展舞龙运动的发展对策 | 第43-48页 |
6.1 增设高校舞龙课程,统一舞龙运动教材 | 第43-44页 |
6.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器材配备 | 第44页 |
6.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 第44-45页 |
6.4 降低动作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 第45页 |
6.5 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第45-46页 |
6.6 加强对外交流,促进舞龙运动发展 | 第46-48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8-49页 |
7.1 结论 | 第48页 |
7.2 建议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7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