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

汉语偷窃类委婉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来源第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2页
    1.3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3.1 写作原因第12-13页
        1.3.2 偷窃类委婉语的定义及其特点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5页
    1.5 研究意义第15页
    1.6 语料来源第15-16页
第2章 偷窃涉人类委婉语的语义类型及历时流变第16-41页
    2.1 行窃者第16-34页
        2.1.1 与犯罪者的行窃方式有关第16-24页
        2.1.2 与犯罪者行窃时间相关第24-28页
        2.1.3 与犯罪者偷窃场所相关第28-30页
        2.1.4 与犯罪者行业地位相关第30-33页
        2.1.5 一般泛称类第33-34页
    2.2 受害者第34-35页
    2.3 偷窃涉人类委婉语整体流变考察第35-37页
        2.2.1 古代通用类第35-36页
        2.2.2 古今通用类第36-37页
        2.2.3 现代通用类第37页
    2.4 偷窃涉人类委婉语流变成因探析第37-40页
        2.3.1 社会客观因素第37-39页
        2.3.2 使用者主体需求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偷窃涉物类委婉语的语义类型及历时流变第41-49页
    3.1 行窃工具第41页
    3.2 行窃物品第41-43页
    3.3 行窃部位第43-46页
    3.4 偷窃涉物类委婉语整体流变考察第46-47页
    3.5 偷窃涉物类委婉语流变成因探析第47-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偷窃行为类委婉语的语义类型及历时流变第49-73页
    4.1 行窃过程第49-53页
        4.1.1 事前踩点第49-50页
        4.1.2 事中掩护第50-51页
        4.1.3 事后结果第51-53页
    4.2 行窃特点第53-64页
        4.2.1 与行窃物品相关第53-56页
        4.2.2 与行窃技术相关第56-59页
        4.2.3 与行窃时间相关第59-60页
        4.2.4 与行窃场所相关第60-64页
            4.2.4.1 住宅及附近作案第60-63页
            4.2.4.2 室外窃案第63-64页
    4.3 其它类第64-68页
        4.3.1 非职业小偷的偷窃行为第64-66页
        4.3.2 职业小偷的偷窃行为第66-67页
        4.3.3 泛指第67-68页
    4.4 偷窃行为类委婉语整体流变考察第68-71页
        4.4.1 古代通用类第68-69页
        4.4.2 古今通用类第69-70页
        4.4.3 现代通用第70-71页
    4.5 偷窃行为类委婉语流变成因探析第71-72页
        4.5.1 社会客观因素第71页
        4.5.2 使用者主体需求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5章 汉语偷窃类委婉语的构造理据第73-85页
    5.1 隐喻构造第73-78页
        5.1.1 结构性隐喻第74-75页
        5.1.2 实体性隐喻第75-78页
    5.2 转喻构造第78-83页
        5.2.1 基于概念内容的转喻第79-82页
            5.2.1.1 动作概念域第79-80页
            5.2.1.2 人事概念域第80-81页
            5.2.1.3 语义概念域第81-82页
        5.2.2 基于语言形式的转喻第82-83页
            5.2.2.1 词语省称第82页
            5.2.2.2 字形转喻第82-83页
    5.3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结语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附录A 汉语偷窃类委婉语的统计概况第89-9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自我身份建构--以李娜自传为例
下一篇:基于镀银纱线的加热织物制备及其热力学性能研究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