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 | 第15页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 第17-21页 |
2.1 系统学理论 | 第17页 |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17-18页 |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第18-19页 |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环境的危害及恢复治理难点分析 | 第21-27页 |
3.1 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分析 | 第21-22页 |
3.1.1 地表景观破坏 | 第21页 |
3.1.2 土地污染 | 第21-22页 |
3.1.3 次生灾害 | 第22页 |
3.1.4 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 | 第22页 |
3.2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式 | 第22-25页 |
3.2.1 生态恢复的原则 | 第23页 |
3.2.2 生态恢复的目标 | 第23-24页 |
3.2.3 生态恢复的方式 | 第24-25页 |
3.3 生态恢复治理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 第25-27页 |
3.3.1 治理方式的选择 | 第25-26页 |
3.3.2 治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 第26-27页 |
第四章 治理方式的选择 | 第27-48页 |
4.1 土地复垦方式选择 | 第27-37页 |
4.1.1 评价单元划分 | 第27-28页 |
4.1.2 评价因子选取及赋值 | 第28-31页 |
4.1.3 评价案例分析 | 第31-37页 |
4.2 土地复垦的实现路径及比较分析 | 第37-42页 |
4.2.1 土地平整 | 第38-39页 |
4.2.2 土壤质地的改善 | 第39-40页 |
4.2.3 动植物恢复途径 | 第40-42页 |
4.3 景观再生的方式选择 | 第42-48页 |
4.3.1 工业文化旅游 | 第42-44页 |
4.3.2 农业文化旅游 | 第44页 |
4.3.3 景观再生社会化 | 第44-45页 |
4.3.4 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 第48-56页 |
5.1 管理体制的保障 | 第48-50页 |
5.1.1 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顶层设计 | 第48页 |
5.1.2 明确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 第48-49页 |
5.1.3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 | 第49-50页 |
5.2 管理机制的保障 | 第50-53页 |
5.2.1 公众参与机制 | 第50页 |
5.2.2 科研保障机制 | 第50-51页 |
5.2.3 投融资机制 | 第51-53页 |
5.2.4 国际合作机制 | 第53页 |
5.3 法律保障 | 第53-56页 |
5.3.1 细致设定国家法律法规 | 第53-54页 |
5.3.2 建立健全地方性规章制度 | 第54-5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