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8页 |
1.1 植物生理与光合作用 | 第11-12页 |
1.2 转光材料 | 第12-23页 |
1.2.1 荧光发射机理 | 第13页 |
1.2.2 稀土转光材料 | 第13-19页 |
1.2.2.1 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3 稀土元素配合物配位键特点 | 第17-18页 |
1.2.2.4 稀土配合物发光原理 | 第18-19页 |
1.2.3 有机染料转光剂 | 第19-21页 |
1.2.3.1 有机染料转光剂研究发展 | 第19-21页 |
1.2.3.2 有机染料类转光剂转光机理 | 第21页 |
1.2.4 无机盐类转光剂 | 第21-23页 |
1.2.4.1 无机盐转光剂研究发展 | 第21-23页 |
1.2.4.2 无机盐转光剂的转光机理 | 第23页 |
1.3 转光膜 | 第23-26页 |
1.3.1 转光膜的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1.3.1.1 物理混合法 | 第23-24页 |
1.3.1.2 化学键合法 | 第24页 |
1.3.2 转光膜的主要性能 | 第24-26页 |
1.3.3 转光膜的研究动态 | 第26页 |
1.3.3.1 近红外转光材料 | 第26页 |
1.3.3.2 有机共轭大分子型转光材料 | 第26页 |
1.3.3.3 稀土高分子配合物转光材料 | 第26页 |
1.4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3页 |
2.2.1 各种溶液的配置 | 第29-30页 |
2.2.2 Tb-PLGA长链配合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第30页 |
2.2.2.1 铽配合物的制备 | 第30页 |
2.2.2.2 第二配体的选择 | 第30页 |
2.2.2.3 表面活性剂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第30页 |
2.2.2.4 酸碱度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第30页 |
2.2.3 Eu- TTA配合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第30-31页 |
2.2.3.1 铕配合物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3.2 第二配体的选择 | 第31页 |
2.2.3.3 表面活性剂对发光体系的影响 | 第31页 |
2.2.4 罗丹明B衍生物发光体系的研究 | 第31-32页 |
2.2.4.1 罗丹明B衍生物的制备 | 第31页 |
2.2.4.2 罗丹明B衍生物的表征 | 第31-32页 |
2.2.5 制备转光膜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3.1 Tb-PLGA长链配合物转光膜 | 第33-38页 |
3.1.1 光谱讨论与Tb-PLGA的最佳体积配比 | 第33-34页 |
3.1.2 协配体的选择及其对Tb-PLGA体系荧光的影响 | 第34-36页 |
3.1.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对Tb-PLGA-Gly体系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4 酸碱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37页 |
3.1.5 制备薄膜的性能与表征 | 第37-38页 |
3.2 Eu-TTA短链配合物转光膜 | 第38-43页 |
3.2.1 光谱讨论与Eu-TTA的最佳体积配比 | 第38-39页 |
3.2.2 协配体对Eu-TTA体系荧光的影响 | 第39-41页 |
3.2.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及其对Eu-TTA-DIDP体系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制备薄膜的性能与表征 | 第42-43页 |
3.3 罗丹明B衍生物转光膜 | 第43-46页 |
3.3.1 罗丹明B红外光谱与结果分析 | 第43页 |
3.3.2 罗丹明B紫外光谱与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3.3 罗丹明B荧光光谱与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3.3.4 薄膜的制备和荧光 | 第45-46页 |
4 结论 | 第46-47页 |
4.1 基于Tb-PLGA长链配合物的光波长转换膜的制备 | 第46页 |
4.2 基于Eu-TTA配合物的光波长转换膜的制备 | 第46页 |
4.3 罗丹明B衍生物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合成 | 第46-47页 |
5 创新之处 | 第47-4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8-57页 |
7 致谢 | 第57-58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