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体系化构建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9-10页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与意义第10-16页
    (一) 制度内涵第10-11页
    (二) 如何界定"认罪"、"认罚"及"从宽"第11-13页
    (三)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价值意义第13-16页
        1. 促进司法资源优化配置,在公正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第13-14页
        2. 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体现了现代司法宽容精神第14页
        3. 促进诉讼程序的转变,提高了当事人主体地位第14-16页
二、我国从宽制度的规定及刑事诉讼中相关程序设置第16-25页
    (一) 从宽制度的相关规定第16-20页
        1. 适用条件与范围第16-17页
        2. 从宽幅度第17页
        3. 相关法律援助制度第17-18页
        4. 听取各方意见并签署具结书第18-19页
        5. 诉讼程序的选择第19页
        6. 不起诉与撤诉案件的相关规定第19-20页
    (二) 刑事诉讼中现有的相关认罪认罚程序第20-25页
        1. 简易程序第20-21页
        2. 刑事速裁程序第21-22页
        3. 刑事和解程序第22-23页
        4.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第23-25页
三、目前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一) 参与主体不确定第25-26页
    (二) 案件适用范围较窄第26页
    (三) 从宽制度启动的阶段存在争议第26-27页
    (四) 从宽的界限和幅度不明确第27-28页
    (五) 没有保障被追诉人权利的配套制度第28-29页
四、认罪认罚制度的体系化建构第29-39页
    (一) 明确参与主体第29-32页
        1.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第29-30页
        2. 侦查人员第30页
        3. 辩护律师第30-31页
        4. 检察官第31页
        5. 法官第31-32页
        6. 被害人第32页
    (二) 案件适用范围第32-33页
    (三) 从宽制度的启动阶段应当细化第33-35页
        1. 侦查阶段第33-34页
        2. 审查起诉阶段第34页
        3. 法院审理审判阶段第34-35页
    (四) 明确"从宽"的界限和幅度第35-37页
        1. 从宽处理体现应分阶梯式层级递减第36页
        2. 从宽处理不能包含对罪名和罪数的协商与交易第36-37页
    (五) 逐渐确立相关的配套制度第37-39页
        1. 沉默权制度第37页
        2. 律师有效辩护制度第37-38页
        3. 庭前证据开示制度第38-39页
结语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交际翻译理论在小说翻译中的应用--《斯巴克斯重返人间》(1-3章)翻译报告
下一篇:《蒙古人简介》(第一至三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