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1 保险欺诈 | 第14-15页 |
1.2.2 保险诈骗 | 第15页 |
1.2.3 车险欺诈 | 第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1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7-18页 |
1.4.3 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 | 第18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1.1 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2.1.2 实证研究 | 第20-21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4页 |
2.2.1 理论研究 | 第22页 |
2.2.2 实证研究 | 第22-23页 |
2.2.3 政策研究 | 第23-24页 |
2.3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24-25页 |
第3章 我国财险公司车险理赔欺诈的现状分析 | 第25-37页 |
3.1 选择XD财险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 第25-26页 |
3.2 XD财险公司车险理赔欺诈的数量与金额 | 第26-28页 |
3.2.1 XD财险公司车险理赔欺诈的数量 | 第27页 |
3.2.2 XD财险公司车险理赔欺诈的金额 | 第27-28页 |
3.3 XD财险公司车险欺诈的类型划分 | 第28-30页 |
3.3.1 蓄谋型 | 第28-29页 |
3.3.2 临时起意型 | 第29页 |
3.3.3 贪图型 | 第29-30页 |
3.4 XD财险公司车险欺诈的成因剖析 | 第30-36页 |
3.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 第30-31页 |
3.4.2 被调查者的描述性统计 | 第31-32页 |
3.4.3 调查结果统计与车险欺诈成因分析 | 第32-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我国财险公司车险理赔欺诈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37-49页 |
4.1 变量与模型选择 | 第37-41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1.2 变量说明 | 第37-41页 |
4.1.3 模型选择 | 第41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41-46页 |
4.2.1 统计结果 | 第41-42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4.2.3 Probit回归结果 | 第43-46页 |
4.3 对实证结果的分类分析 | 第46-48页 |
4.3.1 剔除无效指标 | 第46页 |
4.3.2 弱显著性指标 | 第46页 |
4.3.3 显著性识别指标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财险公司车险理赔反欺诈的案例分析 | 第49-56页 |
5.1 案例背景 | 第49-51页 |
5.2 案例分析 | 第51-52页 |
5.3 案例启示 | 第52-55页 |
5.3.1 成功识别案件中的欺诈行为指标 | 第52-53页 |
5.3.2 充分认知车险欺诈中相关利益者的经济后果 | 第53-54页 |
5.3.3 高度重视和避免机动车保险中的多方信息不对称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56-60页 |
6.2.1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56-57页 |
6.2.2 建立和健全车险反欺诈组织体系 | 第57页 |
6.2.3 依托互联网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 第57-58页 |
6.2.4 依据不同类型的车险欺诈采取相应措施 | 第58-59页 |
6.2.5 积极促进保险业自身深化改革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