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3.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4页
        1.4.2 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试验原理与方法第16-22页
    2.1 试验原理第16-19页
        2.1.1 生物浸取技术概述第16-17页
        2.1.2 生物浸取技术原理第17-18页
        2.1.3 生物浸取主要影响因素第18-19页
    2.2 供试底泥来源和性质第19页
    2.3 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第19-20页
    2.4 试验方法第20-22页
        2.4.1 接种物富集培养第20-21页
        2.4.2 生物浸取试验第21-22页
第三章 能源物质对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第22-39页
    3.1 能源物质种类对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第22-31页
        3.1.1 能源物质种类对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22-27页
        3.1.2 能源物质种类对底泥比阻变化的影响第27-28页
        3.1.3 能源物质种类对胞外聚合物变化的影响第28-29页
        3.1.4 能源物质种类对底泥病原微生物灭活的影响第29-30页
        3.1.5 不同能源物质生物浸取效果对比分析第30-31页
    3.2 硫粉投加量对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第31-33页
        3.2.1 硫粉投加量对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31-32页
        3.2.2 硫粉投加量对底泥SRF变化的影响第32-33页
        3.2.3 最佳硫粉投加量的确定第33页
    3.3 硫粉颗粒粒径对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第33-37页
        3.3.1 硫粉颗粒粒径对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34-35页
        3.3.2 硫粉颗粒粒径对底泥SRF、CST和ζ电位的影响第35-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显著因素对生物浸取河道底泥深度脱水的影响第39-61页
    4.1 接种物投加量第39-45页
        4.1.1 接种物投加量对底泥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39-42页
        4.1.2 接种物投加量对底泥SRF变化的影响第42-43页
        4.1.3 接种物投加量对EPS和异养菌变化的影响第43-45页
        4.1.4 最佳接种物投加量的确定第45页
    4.2 起始pH值第45-52页
        4.2.1 起始pH值对底泥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45-48页
        4.2.2 起始pH值对EPS变化的影响第48-49页
        4.2.3 起始pH值对底泥SRF、CST和ζ电位的影响第49-51页
        4.2.4 起始pH值对底泥病原微生物灭活的影响第51-52页
        4.2.5 最佳起始pH值的确定第52页
    4.3 含固率第52-60页
        4.3.1 含固率对底泥生物浸取酸化和氧化的影响第53-56页
        4.3.2 含固率对EPS变化的影响第56页
        4.3.3 含固率对底泥SRF、CST和ζ电位的影响第56-58页
        4.3.4 含固率对底泥病原微生物灭活的影响第58-59页
        4.3.5 最佳含固率的确定第59页
        4.3.6 投加的硫源与铁源在浸取底泥中的残存量分析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不同建筑结构形式的质量调谐阻尼器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SWMM模型的LID方案排涝能力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