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会经济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与变迁--以潍坊国际风筝会为例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导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全球化与文化旅游 | 第12页 |
(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 | 第12-14页 |
(三) 潍坊风筝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五、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 外表性经济 | 第15页 |
(二) 传统的发明 | 第15页 |
(三) 符号化 | 第15-17页 |
第一章 走进田野 | 第17-24页 |
一、潍坊风筝 | 第17-19页 |
二、潍坊国际风筝会 | 第19-24页 |
第二章 合力作用促成国际风筝会 | 第24-30页 |
一、政府的主导作用 | 第24-25页 |
二、商人的利益诉求 | 第25-27页 |
三、游客的精神需求 | 第27-30页 |
第三章 节会经济模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0-40页 |
一、传统的改造 | 第30-32页 |
二、文化遗产的符号化 | 第32-34页 |
三、当地人与文化遗产存在距离 | 第34-36页 |
四、文化变迁 | 第36-40页 |
(一) 风筝样式的改变 | 第36-38页 |
(二) 制作工艺的改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