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真空电子技术论文--微波电子管论文--速调管论文

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高效率微波提取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2页
    1.2 速调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第12-13页
    1.3 速调管放大器的发展概况第13-16页
    1.4 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发展概况第16-22页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22页
    1.6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输出腔的束波互作用理论分析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输出腔的等效电路模型分析第24-26页
    2.3 多间隙输出腔的理论分析第26-32页
        2.3.1 基本假设第26页
        2.3.2 电子圆盘在间隙处的速度和位移的计算第26-29页
        2.3.3 电子效率第29-32页
    2.4 单间隙输出腔的效率和双间隙输出腔的效率计算第32-35页
        2.4.1 单间隙输出腔的电子效率第32-33页
        2.4.2 双间隙输出腔的电子效率第33-35页
    2.5 输出腔中电子效率与物理参数的关系第35-39页
        2.5.1 各参数对单间隙输出腔电子效率的影响第35-36页
        2.5.2 各参数对双间隙输出腔电子效率的影响第36-39页
    2.6 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物理设计第40-48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输出腔的主要性能指标第40-41页
        3.2.1 输出功率第40-41页
        3.2.2 效率第41页
    3.3 直流电子束参数的选择第41-43页
        3.3.1 电子束功率第41页
        3.3.2 导流系数的确定及电子束电压电流的计算第41-42页
        3.3.3 电子束半径的选择第42-43页
    3.4 电子束聚焦系统的确定第43页
    3.5 电子束群聚参量的计算与选择第43-44页
        3.5.1 漂移管半径的选择第43-44页
        3.5.2 漂移管长度的选择第44页
    3.6 电子束与高频场互作用参量的计算第44-46页
        3.6.1 单间隙谐振腔中的耦合系数和电子负载第44-45页
        3.6.2 双间隙耦合腔中的耦合系数和电子电导第45-46页
    3.7 谐振腔参数的确定第46-47页
        3.7.1 谐振腔形状的设计第46页
        3.7.2 间隙距离的选择第46页
        3.7.3 谐振腔间隙阻抗的设计第46-47页
    3.8 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输出腔的高频参数计算第48-55页
    4.1 引言第48页
    4.2 双间隙输出腔的高频参数设计第48-51页
        4.2.1 双间隙谐振腔模型第48页
        4.2.2 封闭腔的谐振频率和场分布第48-49页
        4.2.3 特性阻抗第49-50页
        4.2.4 双间隙输出腔开放腔的计算第50页
        4.2.5 双间隙输出腔开放腔的谐振频率和场分布第50-51页
        4.2.6 开放腔的有载Q值第51页
    4.3 单间隙输出腔的高频参数设计第51-54页
        4.3.1 封闭腔模型第51-52页
        4.3.2 封闭腔的谐振频率、场分布和特性阻抗第52页
        4.3.3 单间隙输出腔开放腔模型第52-53页
        4.3.4 开放腔的谐振频率、场分布和有载Q值第53-54页
    4.4 小结第54-55页
第五章 输出腔的粒子模拟与优化第55-63页
    5.1 引言第55页
    5.2 双间隙输出腔的粒子模拟第55-57页
        5.2.1 结构模型第55-56页
        5.2.2 粒子模拟第56-57页
    5.3 单间隙输出腔的粒子模拟第57-58页
        5.3.1 结构模型第57页
        5.3.2 粒子模拟第57-58页
    5.4 二次提取腔的设计与粒子模拟第58-60页
        5.4.1 二次提取腔结构模型第58-59页
        5.4.2 粒子模拟第59-60页
    5.5 各参量对二次提取腔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影响第60-62页
        5.5.1 效率随频率的变化第60-61页
        5.5.2 效率随调制深度的变化第61页
        5.5.3 效率随磁场的变化第61页
        5.5.4 效率随漂移距离的变化第61-62页
    5.6 小结第62-63页
第六章 结论第63-65页
    6.1 全文总结第63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掺杂p型ZnO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下一篇:熔石英光学元件表面微区离子束修饰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