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湿地植物基活性炭制备和改性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34页
    1.1 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危害第18-19页
    1.2 活性炭重金属吸附技术第19-23页
    1.3 人工湿地植物质资源化问题第23-25页
    1.4 活性炭制备方法第25-27页
    1.5 湿地植物秸秆作为活性炭原料的优势第27-31页
    1.6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1-34页
        1.6.1 研究目的第31页
        1.6.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1.6.3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33-34页
第二章 磷酸高温聚合作用对活性炭理化性能的影响第34-49页
    2.1 研究思路和目的第34-35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5-39页
        2.2.1 试验材料第35-36页
        2.2.2 活性炭制备第36-37页
        2.2.3 材料分析第37-38页
        2.2.4 吸附试验第38-39页
    2.3 浸渍后莲秆纤维素晶型结构第39-40页
    2.4 浸渍后莲秆热解行为第40-42页
    2.5 活性炭理化性能第42-47页
        2.5.1 活性炭物理性能第42-45页
        2.5.2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能第45-47页
    2.6 活性炭Ni(Ⅱ)吸附容量第47-48页
    2.7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磷酸酯促进炭材料表面官能团化推测验证第49-65页
    3.1 研究思路和目的第4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49-52页
    3.3 糖基活性炭的理化性能和Ni(Ⅱ)吸附能力第52-55页
        3.3.1 活性炭理化性能第52-53页
        3.3.2 活性炭Ni(Ⅱ)吸附性能第53-55页
    3.4 多元醇基活性炭的理化性能和Ni(Ⅱ)吸附性能第55-63页
        3.4.1 木糖醇基活性炭制备条件选择和优化第55-59页
        3.4.2 多元醇基活性炭制备和比较第59-62页
        3.4.3 多元醇基活性炭Ni(Ⅱ)吸附性能第62-63页
    3.5 磷酸活化多羟基有机物机理第63-64页
    3.6 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磷酸酯活化法提升莲秆基活性炭Pb(Ⅱ)吸附性能第65-84页
    4.1 研究思路和目的第65-66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6-68页
    4.3 多种磷酸酯活化效果比较第68-71页
        4.3.1 磷酸酯活化机理第68-69页
        4.3.2 活性炭理化性能第69-71页
    4.4 磷酸酯活性炭Pb(Ⅱ)吸附性能第71-83页
        4.4.1 磷酸酯活性炭与常规磷酸活性炭理化性能差异第71-73页
        4.4.2 接触时间对Pb(Ⅱ)吸附的影响第73-75页
        4.4.3 初始溶液pH对Pb(Ⅱ)吸附的影响第75-76页
        4.4.4 离子强度Pb(Ⅱ)吸附的影响第76-78页
        4.4.5 吸附平衡等温线第78-79页
        4.4.6 活性炭对Pb(Ⅱ)吸附机理总结第79-81页
        4.4.7 磷酸酯活性炭Pb(Ⅱ)去污应用潜能第81-83页
    4.5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季戊四醇原位改性提升莲秆基活性炭Ni(Ⅱ)吸附性能第84-97页
    5.1 研究思路和目的第84-85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85-87页
    5.3 活化机理分析第87-89页
    5.4 活性炭理化性能第89-91页
    5.5 活性炭Ni(Ⅱ)吸附性能第91-96页
        5.5.1 Ni(Ⅱ)吸附等温线第91-92页
        5.5.2 背景离子强度对Ni(Ⅱ)吸附的影响第92-93页
        5.5.3 pH对Ni(Ⅱ)吸附的影响第93-95页
        5.5.4 活性炭Ni(Ⅱ)吸附前后的FT-IR分析第95-96页
    5.6 小结第96-97页
第六章 酒石酸原位改性提升茭白基活性炭Cr(Ⅵ)吸附性能第97-110页
    6.1 研究思路和目的第97-98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98-100页
    6.3 酒石酸掺杂量优化第100-101页
    6.4 活性炭理化性能第101-103页
    6.5 活性炭Cr(Ⅵ)吸附性能第103-109页
        6.5.1 初始溶液pH对Cr(Ⅵ)吸附的影响第103-105页
        6.5.2 活性炭吸附Pb(Ⅱ)前后XPS光谱比较第105-107页
        6.5.3 羧基和羟基的阻断对Cr(Ⅵ)吸附的影响第107-109页
    6.6 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5页
    7.1 结论第110-113页
    7.2 创新之处第113-114页
    7.3 研究展望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第134-137页
附件第137-16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合钛盐混凝剂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高通量RNA-seq数据转录组拼接的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