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6页 |
Abstract | 第16-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20-24页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2页 |
1.4 本文研究课题的主要经费来源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4-38页 |
2.1 混凝技术 | 第24-26页 |
2.1.1 混凝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4页 |
2.1.2 混凝的主要机理 | 第24-26页 |
2.2 混凝剂的分类及发展概述 | 第26-29页 |
2.2.1 无机混凝剂 | 第27-28页 |
2.2.2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 第28-29页 |
2.3 钛盐混凝剂及其发展概况 | 第29-31页 |
2.4 絮体特性的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2.4.1 絮体的粒径 | 第32页 |
2.4.2 絮体的生长、破碎和再生 | 第32-34页 |
2.4.3 絮体的分形理论 | 第34页 |
2.5 混凝-超滤联用工艺 | 第34-35页 |
2.6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研究进展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48页 |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8-39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3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3.2 混凝剂的制备及实验水样制备(采集) | 第39-42页 |
3.2.1 PAC的制备 | 第39页 |
3.2.2 PTC和PTS的制备 | 第39页 |
3.2.3 PTSC和PTSS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4 有机高分子助凝剂的配置 | 第40页 |
3.2.5 腐殖酸(黄腐酸)-高岭土模拟水样的配置 | 第40-41页 |
3.2.6 实际水样的采集 | 第41-42页 |
3.3 混凝实验及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3.3.1 混凝实验 | 第42页 |
3.3.2 水质指标的测定 | 第42页 |
3.4 絮体特性的研究实验 | 第42-45页 |
3.4.1 絮体的生长、破碎和再生 | 第43-45页 |
3.4.2 絮体的分形维数 | 第45页 |
3.5 混凝-超滤实验 | 第45-47页 |
3.6 污泥回用试验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聚硅酸钛盐复合混凝剂的制备及混凝行为、絮体特性的研究 | 第48-72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 PTSC的制备表征,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 | 第48-63页 |
4.2.1 PTSC的制备及表征 | 第48-50页 |
4.2.2 PTSC的混凝效果 | 第50-54页 |
4.2.3 PTSC的絮体特性 | 第54-63页 |
4.3 PTSS的制备表征,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 | 第63-71页 |
4.3.1 PTSS的制备及表征 | 第63-64页 |
4.3.2 PTSS的混凝效果 | 第64-66页 |
4.3.3 PTSS的絮体特性 | 第66-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PDMDAAC对聚合钛盐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72-88页 |
5.1 实验方法 | 第72页 |
5.2 PDMDAAC对PTC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72-79页 |
5.2.1 PDMDAAC对PTC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72-74页 |
5.2.2 PDMDAAC对PTC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74-79页 |
5.3 PDMDAAC对PTS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79-87页 |
5.3.1 PDMDAAC对PTS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79-83页 |
5.3.2 PDMDAAC对PTS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83-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PAM对聚合钛盐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88-106页 |
6.1 实验方法 | 第88页 |
6.2 PAM对聚合钛盐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88-94页 |
6.2.1 PAM对PTC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88-90页 |
6.2.2 PAM对PTC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90-94页 |
6.3 PAM对PTS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94-104页 |
6.3.1 PAM对PTS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94-98页 |
6.3.2 PAM对PTS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98-10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DAM-ECH对聚合钛盐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06-122页 |
7.1 实验方法 | 第106页 |
7.2 DAM-ECH对PTC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06-115页 |
7.2.1 DAM-ECH对PTC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7.2.2 DAM-ECH对PTC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7.3 DAM-ECH对PTS混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15-121页 |
7.3.1 DAM-ECH对PTS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影响 | 第115-118页 |
7.3.2 DAM-ECH对PTS絮体特性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八章 PTC在混凝-超滤工艺中的应用 | 第122-134页 |
8.1 实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8.1.1 实验材料及主要方法 | 第122页 |
8.1.2 膜污染分析方法 | 第122-123页 |
8.2 PTC和PAC的混凝效果及作用机制的对比研究 | 第123-125页 |
8.3 PTC和PAC的絮体特性的对比研究 | 第125-129页 |
8.4 PTC和PAC在混凝-超滤工艺中膜污染情况的对比研究 | 第129-132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九章 聚合钛盐混凝污泥的回用 | 第134-144页 |
9.1 实验方法 | 第134页 |
9.2 PTSC混凝污泥的回用 | 第134-136页 |
9.3 PDMDAAC对PTS混凝污泥回用的影响 | 第136-138页 |
9.4 PAM对PTS混凝污泥回用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9.5 DAM-ECH对PTC混凝污泥回用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9.6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8页 |
10.1 结论 | 第144-145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6页 |
致谢 | 第166-16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授权的专利 | 第168-172页 |
附录一 | 第172-180页 |
附录二 | 第180-18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