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标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3 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的结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二章产业地产模式创新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产业地产内涵的界定 | 第16页 |
2.2 产业地产 | 第16-18页 |
2.2.1 产业地产的分类 | 第16-17页 |
2.2.2 产业地产的特性 | 第17-18页 |
2.3 产业地产的功能与地位 | 第18-20页 |
2.3.1 产业地产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 | 第18页 |
2.3.2 产业地产是创新与城镇化的驱动力 | 第18-19页 |
2.3.3 产业地产可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和谐发展 | 第19页 |
2.3.4 产业地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19页 |
2.3.5 有利于减少城市人口流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 第19-20页 |
2.4 创新的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4.1 创新基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 第20页 |
2.4.2 集群创新系统论 | 第20-22页 |
第三章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 第22-31页 |
3.1 产业地产的发展历程 | 第22-23页 |
3.2 产业地产的模式分类 | 第23-25页 |
3.3 我国产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3.3.1 产业地产的发展动力 | 第25-26页 |
3.3.2 产业地产的竞争格局 | 第26-27页 |
3.3.3 产业地产的现状 | 第27页 |
3.4 我国产业地产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3.5 我国产业地产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28-31页 |
3.5.1 中小城市产业园区发展缓慢 | 第28页 |
3.5.2 无规划的设置产园区造成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28-29页 |
3.5.3 借产业地产之名,行房地产之实 | 第29页 |
3.5.4 配套规划建设不平衡 | 第29页 |
3.5.5 产业落地的硬、软环境缺失 | 第29页 |
3.5.6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 | 第29-30页 |
3.5.7 生态工业园区备受关注 | 第30-31页 |
第四章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过程研究 | 第31-42页 |
4.1 产业地产模式创新社会环境分析 | 第31页 |
4.2 产业地产模式创新的原则 | 第31-32页 |
4.3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思路 | 第32-34页 |
4.3.1 加强盈利能力 | 第32-33页 |
4.3.2 建立产业地产开发项目的持续竞争力 | 第33页 |
4.3.3 形成自己的品牌 | 第33-34页 |
4.4 产业地产项目开发模式创新的主体 | 第34页 |
4.5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 第34-36页 |
4.5.1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外部驱动力分析 | 第35-36页 |
4.5.2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内部驱动力分析 | 第36页 |
4.6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 第36-38页 |
4.6.1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流程 | 第36-37页 |
4.6.2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的组织机构分析 | 第37-38页 |
4.7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的发展机制分析 | 第38页 |
4.7.1 坚持以人为本 | 第38页 |
4.7.2 建立持续的学习积累机制 | 第38页 |
4.8 产业地产开发模式创新支撑条件 | 第38-40页 |
4.8.1 加强社会环境的建设 | 第38-39页 |
4.8.2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 第39页 |
4.8.3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 第39页 |
4.8.4 加强创新体制建设 | 第39-40页 |
4.9“产业新城”开发模式 | 第40-42页 |
第五章华夏幸福基业产业新城模式研究 | 第42-59页 |
5.1 项目背景 | 第42-43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42页 |
5.1.2 区位优势 | 第42页 |
5.1.3 发展方向 | 第42-43页 |
5.1.4 发展优势 | 第43页 |
5.2 项目基本情况及运营现状 | 第43-46页 |
5.2.1 竞争策略 | 第43-44页 |
5.2.2 开发计划 | 第44-46页 |
5.2.3 运营现状 | 第46页 |
5.3 项目开发模式创新的实施过程 | 第46-52页 |
5.4“产业新城”的优势 | 第52-53页 |
5.4.1 资源整合 | 第52页 |
5.4.2 综合开发模式 | 第52-53页 |
5.4.3 经济发展模式 | 第53页 |
5.4.4 产业新城的核心 | 第53页 |
5.5“产业新城模式”的效益分析 | 第53-55页 |
5.5.1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3-54页 |
5.5.2 社会效益分析 | 第54-55页 |
5.6“产业新城”开发模式创新分析 | 第55-59页 |
5.6.1“产业新城”开发策划创新 | 第55页 |
5.6.2“产业新城”开发方式创新 | 第55-56页 |
5.6.3“产业新城”盈利模式创新 | 第56-59页 |
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本文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0-61页 |
6.2.1 研究不足 | 第60页 |
6.2.2 对未来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