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兆瓦级地面大型光伏电站多目标优化设计及技术经济评估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主要符号表第17-18页
1 绪论第18-27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第18-20页
    1.2 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第20-22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20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20-22页
    1.3 光伏电站优化设计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23页
        1.3.3 本文研究方法与国内外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第23-24页
    1.4 光伏电站技术经济研究意义第24-26页
        1.4.1 光伏系统的组成及损耗构成第24-25页
        1.4.2 技术经济分析意义第25-2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6-27页
2 光伏电站工程概况及光资源分析第27-39页
    2.1 当年光伏上网电价相关政策第27页
    2.2 光伏电站工程概况第27-29页
    2.3 工程所在地气候数据分析第29-37页
        2.3.1 Meteonorm软件介绍第29页
        2.3.2 光资源数据分析第29-34页
        2.3.3 其他气象数据获取与分析第34-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3 光伏电站的优化设计研究第39-73页
    3.1 PVsyst软件介绍第39-40页
    3.2 最佳倾角的确定第40-41页
    3.3 阵列内组件串并联个数确定第41-47页
        3.3.1 组件串并联个数的优化设计第42-44页
        3.3.2 不同串并联个数的对比分析第44-47页
    3.4 组件摆放方式的优化设计第47-51页
    3.5 常规方法求解阵列间距第51-53页
    3.6 改进的光伏阵列自身阴影损失数学模型第53-57页
    3.7 光伏阵列优化模型的建立第57-60页
    3.8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阵列间距求解第60-62页
        3.8.1 粒子群优化算法第60页
        3.8.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求解第60-62页
    3.9 基于PVsyst软件的光伏阵列间距仿真第62-65页
    3.10 农业大棚光伏组件接入方案优化研究第65-70页
        3.10.1 农业大棚光伏组件情况介绍第65页
        3.10.2 实验介绍第65-66页
        3.10.3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第66-68页
        3.10.4 PVsyst软件 3D建模对比分析第68-70页
    3.11 光伏场区高压杆塔阴影遮挡阵列优化设计第70-72页
        3.11.1 Sun Eye阴影分析仪介绍第70-71页
        3.11.2 光伏阵列阴影遮挡优化方案第71-72页
    3.12 本章小结第72-73页
4 光伏电站的技术经济分析第73-80页
    4.1 技术经济性指标的定义第73页
    4.2 技术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第73-74页
        4.2.1 静态评估法第73页
        4.2.2 动态评估法第73-74页
    4.3 本项目技术经济分析第74-79页
        4.3.1 光伏组件不同摆放方式技术经济分析第74-75页
        4.3.2 不同阵列间距技术经济分析第75-76页
        4.3.3 加装优化器技术经济分析第76-77页
        4.3.4 项目理论与实际盈利能力对比分析第77-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0-82页
    5.1 结论第80-81页
    5.2 创新点摘要第81页
    5.3 展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7页
附录A 粒子群算法编程代码第87-88页
附录B 清河光伏电站CAD设计总图第88-89页
附录C 光伏组串串联个数计算分析过程第89-95页
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作者介绍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汽车充电站对配电网电能质量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S3C2440A的发电机整流子刮沟倒角装置图像定位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