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热响应型两水相体系的构建改良及聚赖氨酸的分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前言第10-21页
    1.1 两水相技术的概述第10-16页
        1.1.1 两水相系统简介第10-13页
        1.1.2 两水相体系的发展历程第13-14页
        1.1.3 两水相体系的应用前景第14-16页
    1.2 聚赖氨酸的概述第16-18页
        1.2.1 聚赖氨酸的简介第16-17页
        1.2.2 聚赖氨酸的性质第17-18页
        1.2.3 聚赖氨酸的传统分离方法第18页
    1.3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概述第18-19页
    1.4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9-21页
        1.4.1 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4.2 主要内容第19-21页
第2章 热响应型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21-3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试剂和仪器第21-22页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第22-26页
        2.3.1 聚合物P_N的合成第22-23页
        2.3.2 聚合物P_(VBAm)的合成第23-24页
        2.3.3 聚合物的表征第24-2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2.4.1 聚合物的合成第26页
        2.4.2 聚合物的表征第26-31页
    2.5 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热响应可再生型两水相体系的构建及相图的绘制第33-43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试剂和仪器第33-34页
    3.3 聚合物的成相实验第34-35页
        3.3.1 不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成相第34页
        3.3.2 温度对成相的影响第34-35页
    3.4 两水相体系相图第35-36页
    3.5 结果与讨论第36-41页
        3.5.1 不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的成相第36页
        3.5.2 不同温度下成相第36-37页
        3.5.3 不同pH值成相第37页
        3.5.4 相图的绘制第37-41页
    3.6 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热响应型P_(VBAm)/P_N两水相体系成相机制的探究第43-53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试剂和仪器第43-44页
    4.3 热响应型P_(VBAm)/P_N两水相体系成相机理的研究第44-46页
        4.3.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第44-45页
        4.3.2 相体系表面张力的测定第45页
        4.3.3 相体系微观结构的观察第45-4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6-52页
        4.4.1 不同条件下相体系中H质子的测定第46-49页
        4.4.2 上下相表面张力的测定第49-50页
        4.4.3 两水相体系P_(VBAm)/P_N的微观结构第50-52页
    4.5 小结第52-53页
第5章 聚赖氨酸在热响应型P_(VBAm)/P_N两水相体系中的分配第53-64页
    5.1 引言第53-54页
    5.2 试剂和仪器第54-55页
    5.3 聚赖氨酸的检测及其分配系数的表达第55-56页
    5.4 聚合物浓度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6页
    5.5 温度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6页
    5.6 pH值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6-57页
    5.7 无机盐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7页
    5.8 结果与讨论第57-62页
        5.8.1 聚赖氨酸的标准曲线第57-58页
        5.8.2 聚合物浓度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8-59页
        5.8.3 温度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59-60页
        5.8.4 pH值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60页
        5.8.5 无机盐对聚赖氨酸分配的影响第60-62页
    5.9 小结第62-64页
第6章 总结和展望第64-67页
    6.1 总结第64-65页
    6.2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生产3-羟基丙酸
下一篇:海洋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因子功能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