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海洋病原迟缓爱德华氏菌效应因子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迟缓爱德华氏菌第11-14页
        1.1.1 理化性质第11页
        1.1.2 对动物的危害第11-12页
        1.1.3 致病机制第12-14页
        1.1.4 感染特征第14页
    1.2 T3SS第14-16页
        1.2.1 T3SS的注射体结构第14-15页
        1.2.2 T3SS的功能第15-16页
    1.3 T6SS第16-18页
        1.3.1 T6SS发现的过程第16-17页
        1.3.2 T6SS的功能第17-18页
    1.4 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宿主的关键环节第18-20页
        1.4.1 细菌黏附第18页
        1.4.2 细菌内化第18-20页
        1.4.3 细菌胞内复制第20页
    1.5 斑马鱼研究模型第20-22页
        1.5.1 斑马鱼的免疫系统第20-21页
        1.5.2 斑马鱼感染模型第21-22页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3页
第2章 T3SS和T6SS在细胞模型上的初步功能研究第23-32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实验材料第23-24页
        2.2.1 实验所用到的菌株和细胞株第23页
        2.2.2 培养基的配制第23-24页
        2.2.3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3.1 生长曲线测定第24页
        2.3.2 细胞复苏第24-25页
        2.3.3 细胞传代第25页
        2.3.4 在上皮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测定第25-26页
        2.3.5 在上皮细胞模型上的内化率测定第26页
        2.3.6 在上皮细胞模型内的胞内复制率测定第26-27页
        2.3.7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测定第27页
        2.3.8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的内化率测定第27页
        2.3.9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胞内复制率测定第27-28页
    2.4 实验结果第28-30页
        2.4.1 生长曲线比较第28页
        2.4.2 在上皮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能力比较第28-29页
        2.4.3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能力比较第29-30页
    2.5 讨论第30-31页
    2.6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3章 T3SS和T6SS在斑马鱼模型上的感染能力评价第32-41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材料第32-33页
        3.2.1 实验动物、实验菌株和引物第32页
        3.2.2 培养基、缓冲液和抗生素第32-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6页
        3.3.1 斑马鱼的饲养第33页
        3.3.2 斑马鱼体内细菌的鉴定第33页
        3.3.3 斑马鱼的攻毒实验第33-34页
        3.3.4 斑马鱼的定植实验第34页
        3.3.5 斑马鱼组织RNA的抽提第34-35页
        3.3.6 RNA的消化、逆转录第35页
        3.3.7 RT-qPCR第35-36页
    3.4 实验结果第36-40页
        3.4.1 斑马鱼体内病菌鉴定第36页
        3.4.2 ΔT3SS、ΔT6SS与EIB202的斑马鱼攻毒实验第36-38页
        3.4.3 ΔT3SS、ΔT6SS与EIB202在斑马鱼体内的定植比较第38-39页
        3.4.4 斑马鱼在肌肉注射ΔT3SS、ΔT6SS和EIB202后的炎症反应比较第39-40页
    3.5 实验讨论第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效应物单基因缺失株在细胞模型上的功能初步研究第41-60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实验材料第41-45页
        4.2.1 缺失株构建所用到的菌种、质粒和引物第41页
        4.2.2 缺失株构建所用到的培养基和试剂第41-43页
        4.2.3 缺失株构建所用到的软件和测序第43页
        4.2.4 细胞实验所用到的菌株、细胞株、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第43-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50页
        4.3.1 缺失株的构建第45-50页
        4.3.2 迟钝爱德华氏菌的特性测定第50页
    4.4 实验结果第50-58页
        4.4.1 缺失株的构建第50-52页
        4.4.2 在上皮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率比较第52-55页
        4.4.3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率比较第55-58页
    4.5 讨论第58页
    4.6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5章 效应物单基因缺失株在斑马鱼模型上的感染能力评价第60-65页
    5.1 引言第60页
    5.2 实验材料第60页
    5.3 实验方法第60页
    5.4 实验结果第60-64页
        5.4.1 效应物单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EIB202在斑马鱼模型上的毒力比较第60-61页
        5.4.2 ETAE_0888、ETAE_1757对EIB202在斑马鱼体内定植的影响第61-62页
        5.4.3 ETAE_1757对斑马鱼感染EIB202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第62-64页
    5.5 讨论第64页
    5.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6章 效应物多基因组合缺失株的功能初步研究第65-72页
    6.1 引言第65页
    6.2 实验材料第65-66页
    6.3 实验方法第66页
    6.4 结果分析第66-69页
        6.4.1 多基因组合缺失株的构建第66页
        6.4.2 在上皮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率比较第66-68页
        6.4.3 在巨噬细胞模型上的黏附率、内化率和胞内复制率比较第68-69页
        6.4.4 效应物多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EIB202在斑马鱼模型上的毒力比较第69页
    6.5 实验讨论第69-71页
    6.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结论第72-73页
    7.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0页
论文发表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响应型两水相体系的构建改良及聚赖氨酸的分配
下一篇:高校“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