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5页 |
1.1 前言 | 第10-14页 |
1.1.1 分子纳米磁体 | 第10页 |
1.1.2 单分子磁体的特征 | 第10-13页 |
1.1.3 过渡金属单离子磁体 | 第13-14页 |
1.2 单核和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 | 第14-15页 |
1.3 过渡金属单分子磁体的设计策略 | 第15-22页 |
1.4 手性磁体 | 第22-23页 |
1.5 选题思想以及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5页 |
第二章 半胱氨酸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35-63页 |
2.1 实验试剂和原料、测试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2.1.1 实验试剂和原料 | 第35-36页 |
2.1.2 实验测试仪器设备 | 第36页 |
2.2 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36-39页 |
2.2.1 化合物L-cys-Co(1)的合成 | 第36-37页 |
2.2.2 化合物L-cys-Ni(2)的合成 | 第37页 |
2.2.3 化合物L-cys-Mn(3)的合成 | 第37-38页 |
2.2.4 化合物L-cys-Zn(4)的合成 | 第38页 |
2.2.5 化合物D-cys-Co(5)的合成 | 第38页 |
2.2.6 邻香草醛缩L-半胱氨酸铜化合物(6)的合成 | 第38-39页 |
2.3 合成结果讨论 | 第39-40页 |
2.4 单晶结构测定 | 第40-47页 |
2.4.1 化合物1-4的结构描述 | 第44-45页 |
2.4.2 化合物(5)的结构描述 | 第45-46页 |
2.4.3 化合物(6)的结构描述 | 第46-47页 |
2.5 本章讨论 | 第47-49页 |
2.5.1 化合物(1)和(5)的形成机理讨论 | 第47-48页 |
2.5.2 化合物(1)和(5)的对映异构现象讨论 | 第48-49页 |
2.6 化合物1-6的性质表征 | 第49-58页 |
2.6.1 化合物(1)的热重分析 | 第49-50页 |
2.6.2 化合物(1)的红外分析 | 第50-51页 |
2.6.3 化合物(1)的磁性 | 第51-54页 |
2.6.4 化合物(2)的磁性 | 第54-55页 |
2.6.5 化合物(4)的荧光性质 | 第55页 |
2.6.6 化合物(5)的磁性 | 第55-57页 |
2.6.7 化合物(6)中配体的纯度及其磁性表征 | 第57-58页 |
2.7 小结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基于过渡金属钴和铁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 第63-71页 |
3.1 化合物(7)和化合物(8)的合成 | 第65-66页 |
3.1.1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65页 |
3.1.2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65-66页 |
3.2 化合物(7)和(8)的晶体结构 | 第66-68页 |
3.2.1 化合物(7)和(8)的结构测定 | 第66-67页 |
3.2.2 化合物Fe_2[[(DTC)_4](7)的结构描述 | 第67页 |
3.2.3 化合物Co[(APDTC)_2(THF)](8)的结构描述 | 第67-68页 |
3.3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创新点 | 第72页 |
后期工作 | 第7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