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1. 绪论 | 第19-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9-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2-24页 |
1.2.1 文章的创新点 | 第22页 |
1.2.2 文章的不足 | 第22-2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4-32页 |
2.1 关于金融脱媒概念、现象、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24-27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2.2 关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27-29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7-28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2页 |
3. 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概述 | 第32-42页 |
3.1 金融脱媒的主要成因 | 第32-35页 |
3.1.1 国家政策对直接融资的鼓励 | 第32页 |
3.1.2 金融市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 | 第32-33页 |
3.1.3 信息技术的发展 | 第33-34页 |
3.1.4 融资主体的融资渠道多元化造成直接融资规模扩大 | 第34页 |
3.1.5 居民理财观念的变化 | 第34-35页 |
3.2 我国金融脱媒现状 | 第35-37页 |
3.2.1 存贷款脱媒现象同时加剧 | 第35页 |
3.2.2 中小企业贷款“脱媒”明显 | 第35-36页 |
3.2.3 多种非银行借贷方式并存 | 第36-37页 |
3.3 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 第37-40页 |
3.3.1 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来源分析 | 第37页 |
3.3.2 2010年来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趋势分析 | 第37-39页 |
3.3.3 商业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第39-40页 |
3.4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1 存贷款业务层面受到的影响 | 第40页 |
3.4.2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层面受到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3 银行业与金融中介层面受到的影响 | 第41-42页 |
4. 计量方法与模型介绍 | 第42-46页 |
4.1 H-P(Hodrick-Prescott)滤波法 | 第42页 |
4.2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 第42-43页 |
4.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第43-44页 |
4.4 脉冲响应函数(IRF) | 第44-46页 |
5. 变量选取与样本分析 | 第46-55页 |
5.1 变量选取及来源 | 第46-50页 |
5.2 描述性统计 | 第50-51页 |
5.3 变量分析 | 第51-55页 |
5.3.1 股票、债券、保险发展趋势 | 第52-53页 |
5.3.2 存贷款发展趋势 | 第53-55页 |
6. 实证分析与检验 | 第55-67页 |
6.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LOAN)冲击与影响的分析 | 第56-61页 |
6.1.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56-57页 |
6.1.2 协整检验 | 第57-58页 |
6.1.3 模型估计 | 第58-59页 |
6.1.4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脱媒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 第59-61页 |
6.2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DEPO)冲击与影响的分析 | 第61-67页 |
6.2.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61-62页 |
6.2.2 协整检验 | 第62-63页 |
6.2.3 模型估计 | 第63-64页 |
6.2.4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脱媒对存款业务的影响 | 第64-67页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7-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7-71页 |
7.1.1 金融脱媒尚处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且复杂 | 第67-68页 |
7.1.2 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贷款流失 | 第68-69页 |
7.1.3 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流失 | 第69页 |
7.1.4 金融脱媒将推动商业银行的变革 | 第69-71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