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班级活动的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 活动和班级活动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有关小学班级活动的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3. 以往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立足点和创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第一节 班级活动的结构要素 | 第17-19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 结构要素分析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班级活动的分类 | 第19-24页 |
1. 根据班级活动的教育目的分类 | 第19-20页 |
2. 根据班级活动的内容分类 | 第20-21页 |
3. 根据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分类 | 第21-22页 |
4. 根据班级活动的时间节点分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研究方案的设计 | 第24-26页 |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 第2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案例学校的背景分析及班级活动开展现状 | 第26-32页 |
第一节 案例学校概况及调查准备 | 第26页 |
第二节 案例学校的班级活动开展现状 | 第26-32页 |
第五章 案例学校的班级活动有效性调查分析 | 第32-46页 |
第一节 学生、教师对班级活动开展情况的看法调查分析 | 第32-35页 |
1. 班级活动类型调查分析 | 第32-33页 |
2. 班级活动的组织者调查分析 | 第33页 |
3. 班级活动参与度调查分析 | 第33-34页 |
4. 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分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低中高年级学生对开展班级活动看法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40页 |
1. 本校学生对班级活动概念认知的调查分析 | 第36页 |
2. 低中高年级学生对本校开展班级活动次数的认知差异性分析 | 第36-38页 |
3. 低中高年级学生对本校开展班级活动组织者的认知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4. 低中高年级学生对本校开展班级活动意义的认知差异性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学生、家长对班级活动开展情况的访谈调查 | 第40-46页 |
1. 对班级活动认识的偏差 | 第41-42页 |
2. 主动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有差距 | 第42-43页 |
3. 班级活动提高学生个人的能力 | 第43-44页 |
4. 对班级活动的关注和期望有差距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影响学校班级活动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 第46-49页 |
第一节 学生群体的内在因素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 | 第47-48页 |
1. 班级活动仍没有摆脱自编自演的束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够 | 第47页 |
2. 班级活动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活动设计脱离学生群体 | 第47-48页 |
3. 学校对班级活动没有刚性的考核要求,缺乏长远规划 | 第48页 |
第三节 社会环境的外在影响 | 第48-49页 |
第七章 提高班级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 第49-55页 |
第一节 班级活动的基本遵循 | 第49-50页 |
1. 紧贴学校的教学内容 | 第49页 |
2. 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 第49页 |
3. 积极借助信息网络的发展 | 第49-50页 |
4. 注重向学生自我体验转变 | 第50页 |
第二节 班级活动的管理要求 | 第50-52页 |
1. 从学生群体看,要把握三个关键 | 第50-51页 |
2. 从活动内容看,要突出三个方面 | 第51-52页 |
3. 从评价体系看,要关注三个方面 | 第52页 |
第三节 班级活动的创新方法 | 第52-55页 |
1. 注重在继承中发展 | 第52-53页 |
2. 注重在联想中拓展 | 第53页 |
3. 注重在学习中深化 | 第53-54页 |
4. 注重在互动中挖掘 | 第54页 |
5. 注重在体系中增效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