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导论 | 第11-17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 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 ·主要概念解析 | 第17-19页 |
| ·生命价值观 | 第17-18页 |
| ·生命价值观教育 | 第18-19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西方有关生命哲学的理论 | 第19-20页 |
| ·儒家生命哲学理论 | 第20-21页 |
| ·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 | 第21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 ·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 | 第21-22页 |
| ·预防大学校园暴力事件 | 第22页 |
| ·充分体现教育的本质 | 第22-23页 |
|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 第23-25页 |
| 3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及其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33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 第25-27页 |
| ·渴望现实的幸福,但生活满意度较低 | 第25页 |
| ·关注实现自我价值,但更关心“如何生存” | 第25-26页 |
| ·珍惜生命,强调责任,但更加关注个人生命 | 第26页 |
| ·探索生命的意义,但部分精神信仰迷失 | 第26-27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现有的成效 | 第27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0-33页 |
|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父母教育的影响 | 第31页 |
| ·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 4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 | 第33-43页 |
| ·教育的目标 | 第33-36页 |
| ·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 | 第33-34页 |
| ·强化生命责任意识 | 第34页 |
|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 第34-35页 |
| ·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 第35页 |
| ·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 第35-36页 |
| ·教育的原则 | 第36-38页 |
| ·主体性原则 | 第36-37页 |
| ·实践性原则 | 第37页 |
| ·情感性原则 | 第37-38页 |
| ·发展性原则 | 第38页 |
| ·教育的内容 | 第38-43页 |
| ·生命意识教育 | 第39-40页 |
| ·生命责任教育 | 第40页 |
| ·生命挫折教育 | 第40-41页 |
| ·健全人格教育 | 第41-42页 |
| ·生命发展教育 | 第42-43页 |
| 5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 第43-51页 |
|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 第43-45页 |
|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部分 | 第43-44页 |
|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 | 第44-45页 |
|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行大学生生命教育 | 第45页 |
| ·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 第45-47页 |
| ·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 | 第45-46页 |
| ·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 | 第46页 |
| ·渗透情感关怀 | 第46-47页 |
| ·发挥社会教育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 第47-48页 |
| ·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 第47页 |
| ·倡导多方协作,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提供多种途径 | 第47页 |
| ·创新人才理念,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宽松的环境 | 第47-48页 |
| ·发挥自身教育在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作用 | 第48-51页 |
| ·主动接触有关生命观的知识 | 第48-49页 |
| ·理性对待生命中的困惑 | 第49页 |
| ·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 第49-51页 |
| 6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