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6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五、调查设计及方法 | 第23-25页 |
六、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都市言情剧及其展现的婚恋景观 | 第26-44页 |
第一节 都市言情剧的概念 | 第26-28页 |
一、都市 | 第26-27页 |
二、言情 | 第27页 |
三、都市言情剧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的基本特点 | 第28-38页 |
一、模式化的编排 | 第29-33页 |
二、现实主义风格 | 第33-35页 |
三、夸张化的反映 | 第35页 |
四、建构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第三节 都市言情剧展现的婚恋景观 | 第38-44页 |
一、恋爱景观 | 第38-40页 |
二、婚姻景观 | 第40-44页 |
第二章 都市言情剧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实证分析 | 第44-68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婚恋观及其构成要素 | 第44-46页 |
一、婚恋观的概念 | 第44-45页 |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构成要素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大学生观看都市言情剧的基本情况 | 第46-51页 |
一、喜爱程度较高 | 第46-49页 |
二、欣赏层次较高 | 第49-50页 |
三、评价标准较严 | 第50-51页 |
第三节 都市言情剧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具体影响 | 第51-68页 |
一、对恋爱动机的影响 | 第51-52页 |
二、对择偶标准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三、对恋爱态度的影响 | 第55-58页 |
四、对恋爱方式的影响 | 第58-60页 |
五、对婚姻幸福观的影响 | 第60-64页 |
六、对性观念的影响 | 第64-68页 |
第三章 制约都市言情剧影响效果的因素 | 第68-80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场”的内在逻辑 | 第68-69页 |
一、婚恋观的自我教育意识欠缺 | 第68-69页 |
二、婚恋实践的“高知低行” | 第69页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场”的自身缺陷 | 第69-72页 |
一、模式化制约内容多样性 | 第69-70页 |
二、价值偏差造成负面影响 | 第70-71页 |
三、误解现实主义导致“伪现实” | 第71-72页 |
第三节 “文化一政策场”的影响 | 第72-75页 |
一、社会文化多元并存 | 第72-73页 |
二、产业政策的调控 | 第73-75页 |
三、生存环境的影响 | 第75页 |
第四节 “家庭一学校场”的教育 | 第75-80页 |
一、学校婚恋教育仍需加强 | 第75-77页 |
二、家庭影响潜移默化 | 第77-80页 |
第四章 发挥都市言情剧积极影响的对策 | 第80-9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场”:加强婚恋观自我教育和实践能力 | 第80-82页 |
一、加强婚恋观自我教育意识 | 第80-81页 |
二、注重婚恋实践的“知行合一 | 第81-82页 |
第二节 “都市言情剧场”:改变传统生产惯习 | 第82-86页 |
一、打破模式化 | 第82-84页 |
二、明确价值导向 | 第84-85页 |
三、正确理解现实主义 | 第85-86页 |
第三节 “文化—政策场”:优化文化环境与民生环境 | 第86-89页 |
一、弘扬主流婚恋观 | 第86-87页 |
二、加强政府宏观指导 | 第87-89页 |
三、改善民生环境 | 第89页 |
第四节 “家庭—学校场”:形成教育合力 提升教育效果 | 第89-96页 |
一、打造学校婚恋教育平台 | 第90-93页 |
二、做好家庭婚恋教育第一课 | 第93-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1 | 第102-110页 |
附录2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