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现有研究不足 | 第10-11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1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五、研究假设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 | 第12-15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特征 | 第13-14页 |
(三)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测量 | 第14-15页 |
二、情绪智力 | 第15-23页 |
(一)情绪智力的理论 | 第16-21页 |
(二)情绪智力的定义 | 第21页 |
(三)情绪智力的测量 | 第21-23页 |
三、友谊质量 | 第23-25页 |
(一)友谊质量的结构模型 | 第23-24页 |
(二)友谊质量的定义 | 第24页 |
(三)友谊质量的测量 | 第24-25页 |
四、研究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友谊质量 | 第25-26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情绪智力 | 第26-27页 |
(三)情绪智力与友谊质量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28-35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8页 |
二、研究工具 | 第28-34页 |
(一)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Scale ,CPANS) | 第28-30页 |
(二)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EIS) | 第30-32页 |
(三)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 Quality Questionnaire,FQQ) | 第32-34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34页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一、调查被试基本情况 | 第35-36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的人口学变量基本描述 | 第36-42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6-38页 |
(二)情绪智力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8-40页 |
(三)友谊质量及各维度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40-42页 |
三、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的偏相关关系 | 第42页 |
四、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对友谊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整体水平对友谊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34 | 第42-43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各维度对友谊质量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五、中介效应检验 | 第44-47页 |
六、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 第47-49页 |
七、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第49-51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51-59页 |
一、高中生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的现状 | 第51-54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的现状 | 第51-52页 |
(二)情绪智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 | 第52-53页 |
(三)友谊质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 | 第53-54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之间的关系 | 第54-55页 |
三、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对友谊质量的预测作用 | 第55页 |
(一)心理虐待和忽视、情绪智力整体水平对友谊质量的预测作用 | 第55页 |
(二)心理虐待和忽视、社会能力、情绪监控、情绪利用对友谊质量的预测作用 | 第55页 |
四、中介效应讨论 | 第55-57页 |
(一)情绪智力在心理虐待和忽视、友谊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55-56页 |
(二)情绪智力各维度在心理虐待和忽视、友谊质量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 | 第56-57页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57-58页 |
六、建议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录(部分)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