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完善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侦查监督的基本原理 | 第10-17页 |
(一) 侦查监督的概念与内容 | 第10-12页 |
1、侦查监督的概念 | 第10页 |
2、侦查监督的内容 | 第10-12页 |
(二) 侦查监督的特征 | 第12-13页 |
1、检察机关的专门活动 | 第12页 |
2、主体法定、效力法定和程序法定 | 第12页 |
3、内部分工上分段监督和交叉监督 | 第12页 |
4、依职权主动监督与被动监督相结合 | 第12-13页 |
5、同步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 | 第13页 |
(三) 侦查监督常用方法 | 第13-14页 |
1、纠正违法 | 第13页 |
2、纠正漏捕 | 第13页 |
3、建议更换办案人员 | 第13-14页 |
4、追究刑事责任 | 第14页 |
(四) 侦查监督线索来源 | 第14-15页 |
1、受理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控告、申诉、举报 | 第14页 |
2、侦查监督办案中发现线索 | 第14-15页 |
(五) 侦查监督的原则 | 第15-17页 |
1、依法监督原则 | 第15页 |
2、规范监督原则 | 第15页 |
3、理性监督原则 | 第15-17页 |
二、我国侦查监督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17-22页 |
(一) 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1、对象受法律规定局限 | 第17页 |
2、手段和措施缺乏刚性 | 第17-18页 |
3、线索来源单一 | 第18页 |
4、对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的情况缺乏制约手段 | 第18页 |
5、机构不健全 | 第18-19页 |
(二) 侦查活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范围狭窄 | 第19页 |
2、措施不充分 | 第19页 |
3、时间滞后 | 第19-20页 |
4、手段乏力 | 第20页 |
5、非法证据范围狭窄 | 第20页 |
(三) 审查逮捕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1、逮捕条件缺乏可操作性 | 第20页 |
2、逮捕变更程序监督失灵 | 第20-21页 |
3、法律救济途径缺失 | 第21-22页 |
三、国外的侦查监督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22-29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2-23页 |
1、德国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2-23页 |
2、法国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3页 |
(二) 英美法系国家侦查监督制度 | 第23-24页 |
1、英国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4页 |
2、美国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4页 |
(三) 其他国家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4-25页 |
1、日本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5页 |
2、意大利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5页 |
3、俄罗斯的侦查监督制度 | 第25页 |
(四) 我国侦查监督的特点 | 第25-26页 |
(五) 国外侦查监督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26-29页 |
1、两大法系在相互借鉴中融合 | 第26页 |
2、构建良好的检警关系 | 第26-27页 |
3、加强对侦查的控制 | 第27-28页 |
4、完善侦查程序中的控辩平衡 | 第28-29页 |
四、完善侦查监督制度的建议 | 第29-37页 |
(一) 完善立案监督的建议 | 第29-31页 |
1、明确对象、范围和内容 | 第29页 |
2、增加刚性手段 | 第29页 |
3、建立刑事立案文书材料联网共享机制 | 第29-30页 |
4、成立专门机构并建立目标考核办法 | 第30-31页 |
(二) 完善侦查活动监督的建议 | 第31-34页 |
1、明确侦查活动监督的范围 | 第31-32页 |
2、加强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 第32-33页 |
3、加强对延长及重新计算侦查羁押期限的监督 | 第33页 |
4、建立有利于发现、查证刑讯逼供的制度 | 第33页 |
5、完善对违法侦查行为的监督措施 | 第33页 |
6、扩大犯罪嫌疑人和律师的诉讼权利 | 第33-34页 |
(三) 完善审查逮捕制度的建议 | 第34页 |
1、对现行逮捕条件进行改革 | 第34页 |
2、完善变更逮捕的监督措施 | 第34页 |
3、明确审查逮捕制度的诉讼性质 | 第34页 |
(四) 重构我国侦检关系的理想模式:检察引导侦查 | 第34-37页 |
1、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侦查引导权 | 第35页 |
2、完善适时介入侦查制度 | 第35页 |
3、实行证据引导制度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