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一、庭前会议制度概述 | 第9-13页 |
(一) 庭前会议制度概念 | 第9页 |
(二) 庭前会议制度内涵 | 第9-10页 |
1、主要内容 | 第9-10页 |
2、适用范围 | 第10页 |
(三)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与其他有关程序之辨析比较 | 第10-13页 |
1、与刑事庭前准备程序辨析比较 | 第10页 |
2、与刑事庭前审查程序辨析比较 | 第10-11页 |
3、与庭前证据展示辨析比较 | 第11-13页 |
二、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立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一)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立法现状 | 第13页 |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1、现有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具体,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 第13-15页 |
2、强制性低下,功能发挥受限 | 第15-16页 |
3、救济性不足,适用率不高 | 第16页 |
4、法律监督空白,运行规范性较弱 | 第16-17页 |
三、域外相关程序考察及评析 | 第17-20页 |
(一) 当事人主义模式下相关程序考察 | 第17-18页 |
1、美国庭前会议程序考察 | 第17页 |
2、英国庭前会议程序考察 | 第17-18页 |
(二) 职权主义模式下相关程序考察 | 第18页 |
(三) 域外相关程序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0页 |
1、域外相关程序评析 | 第18-19页 |
2、域外相关程序对完善我国庭前会议程序的启示 | 第19-20页 |
四、完善意见或建议 | 第20-33页 |
(一) 从微观上对刑事庭前会议制度进行细化 | 第20-24页 |
1、规定庭前会议由合议庭法官主持 | 第20-21页 |
2、被告人能不能参加会议应可视情况而定 | 第21-22页 |
3、赋予庭前会议做出的裁决相应法律效力 | 第22-24页 |
4、赋予庭前会议救济功能 | 第24页 |
(二) 从宏观上完善庭前会议制度 | 第24-33页 |
1、建立非法证据排除机制 | 第24-31页 |
2、建立庭前会议制度法律监督机制 | 第31-33页 |
余论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