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22页 |
1 引言 | 第22-41页 |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病原学 | 第22页 |
·致病机理 | 第22-24页 |
·流行病学 | 第24-25页 |
·耐药性 | 第25-26页 |
·防治措施 | 第26-27页 |
·蒙药学研究进展 | 第27-32页 |
·蒙药学发展史 | 第27-28页 |
·蒙药学基础理论 | 第28-32页 |
·蒙药观的腹泻 | 第32页 |
·蒙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蒙药的抑菌作用 | 第32-33页 |
·蒙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 第33-34页 |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第34-39页 |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 | 第34-35页 |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第35页 |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物理屏障的影响 | 第35-37页 |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 第37-3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9-41页 |
·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2 牛源致病性E.coli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 第41-56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样品采集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试验动物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6页 |
·E.coli的初步分离 | 第43页 |
·E.coli的生化鉴定 | 第43页 |
·E.coli的致病性试验 | 第43页 |
·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鉴定 | 第43-44页 |
·致病性E.coli的毒力基因检测 | 第44-45页 |
·致病性E.coli的耐药性检测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E.coli的分离鉴定 | 第46-48页 |
·致病性试验 | 第48-49页 |
·血清型分型 | 第49页 |
·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分布 | 第49-51页 |
·毒力基因目的片段的测序 | 第51页 |
·致病性E.coli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相关性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致病性E.coli的检出率 | 第52页 |
·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 | 第52-53页 |
·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分布 | 第53-54页 |
·致病性E.coli的耐药性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3 抑菌蒙药复方的筛选 | 第56-83页 |
·试验材料 | 第56页 |
·受试菌株 | 第56页 |
·供试蒙药 | 第56页 |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试验动物 | 第56页 |
·试验方法 | 第56-64页 |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的筛选 | 第57-58页 |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FIC指数的测定 | 第58页 |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筛选 | 第58-60页 |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剂量优化 | 第60-62页 |
·致病性E.coli O180%最低致死量(MLD)的测定 | 第62-63页 |
·加味试验 | 第63-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80页 |
·致病性E.coli敏感蒙药的筛选 | 第64-65页 |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FIC指数的测定 | 第65-66页 |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筛选 | 第66-71页 |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剂量优化 | 第71-76页 |
·致病性E.coli O1对小鼠80% MLD的测定 | 第76-77页 |
·加味试验 | 第77-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4 抑菌蒙药复方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 第83-101页 |
·试验材料 | 第83-84页 |
·体内外抑菌受试菌株 | 第83页 |
·抗菌谱受试菌株 | 第83页 |
·抑菌蒙药复方 | 第83页 |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主要仪器 | 第83-84页 |
·试验动物 | 第84页 |
·试验方法 | 第84-88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体外抑菌作用 | 第84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小鼠的体内抗菌作用 | 第84-85页 |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 第85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85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85-86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 第86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87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总蛋白的影响 | 第87-88页 |
·数据分析 | 第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6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体外抑菌作用 | 第88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小鼠的体内抗菌保护率 | 第88-89页 |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 第89-90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90-91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 第92-93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94-95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菌体总蛋白的影响 | 第95-96页 |
·讨论 | 第96-100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抑菌作用 | 第96页 |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 第96-97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 第97-98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 第98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 第98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 第98-99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99页 |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总蛋白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5 抑菌蒙药复方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101-137页 |
·试验材料 | 第101-102页 |
·受试菌株 | 第101页 |
·供试蒙药复方 | 第101页 |
·主要试剂 | 第101页 |
·主要仪器 | 第101-102页 |
·试验动物 | 第102页 |
·试验方法 | 第102-111页 |
·抑菌蒙药复方散剂的制备 | 第104页 |
·致病性E. coli O1对大鼠80%最低致死量(MLD)的测定 | 第104页 |
·3种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E.coli O1大鼠体内抗菌保护率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感染致病性E. coli O1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 第105页 |
·样品收集 | 第105-106页 |
·指标检测方法 | 第106-111页 |
·数据分析 | 第11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1-131页 |
·致病性E. coli O1对大鼠80%MLD的测定 | 第111-112页 |
·3种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E.coli O1大鼠体内抗菌保护率的测定 | 第112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 第113-126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第126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讨论 | 第131-136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 第131-132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 第135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小结 | 第136-137页 |
6 抑菌蒙药复方对RAW264.7细胞活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37-150页 |
·试验材料 | 第137页 |
·受试菌株和细胞株 | 第137页 |
·供试蒙药复方 | 第137页 |
·主要试剂 | 第137页 |
·主要仪器 | 第137页 |
·试验方法 | 第137-142页 |
·RAW264.7细胞的培养与准备 | 第139页 |
·致病性E. coli O1菌悬液的制备 | 第139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水煎剂的制备 | 第139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有效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 第139-140页 |
·致病性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 第140-141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41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141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 第141页 |
·数据分析 | 第141-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2-147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 第142-143页 |
·致病性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和胞外LDH的影响 | 第145-146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 第146-147页 |
·讨论 | 第147-149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 第147页 |
·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第147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148页 |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7 总体讨论 | 第150-152页 |
8 结论 | 第152-153页 |
9 创新点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70页 |
作者简介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