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5页 |
| 缩略语表 | 第15-16页 |
| 1 引言 | 第16-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5页 |
| ·氮效率定义及与构成因素的关系 | 第17页 |
| ·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差异及筛选指标的变化趋势 | 第17-18页 |
| ·土壤-根系系统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18-20页 |
| ·玉米冠层光合同化与氮素转运 | 第20-23页 |
| ·土壤-冠层系统对氮素吸收的调控 | 第23-25页 |
| 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3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形态对氮肥的响应及其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27-54页 |
| ·硝酸盐浓度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27-3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 ·不同氮效率玉米根系时空分布与氮素吸收对氮肥的响应 | 第35-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 ·氮素阶段吸收量与根长和单位根长吸氮速率的通径分析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苗期根系形态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52页 |
| ·不同氮效率品种根系形态时空变化对氮肥的响应 | 第52-54页 |
| 4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与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的关系 | 第54-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54页 |
| ·计算公式 | 第54-55页 |
| ·数据统计及气象信息的采集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6页 |
| ·土壤硝态氮含量时空分布变化 | 第55-59页 |
| ·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积累量的空间分布 | 第59页 |
| ·土壤氮素的农田平衡 | 第59-60页 |
| ·根系的空间分布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关系 | 第60-64页 |
| ·氮素吸收量与硝态氮积累量的关系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7页 |
| 5 施氮深度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67-80页 |
| ·试验目的 | 第67页 |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 ·试验设计 | 第67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67-6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8页 |
| ·根重 | 第68-69页 |
| ·根长密度 | 第69-70页 |
| ·根长分布比例 | 第70-71页 |
| ·根表面积 | 第71-72页 |
| ·根体积 | 第72-73页 |
| ·土壤硝态氮含量、积累量 | 第73-75页 |
| ·植株吸氮量 | 第75页 |
| ·土壤残留氮及比例 | 第75-78页 |
| ·标记肥料氮的利用与损失 | 第78页 |
| ·根系形态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6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冠层氮素积累量与转运特性 | 第80-11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80页 |
| ·试验材料 | 第80页 |
| ·试验设计 | 第80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80-81页 |
| ·计算公式 | 第81-8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94页 |
| ·产量及氮效率 | 第82-83页 |
| ·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 第83-88页 |
| ·单株氮素积累与转运 | 第88-94页 |
|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氮素来源分析 | 第94-103页 |
| ·试验材料 | 第94页 |
| ·试验设计 | 第94-95页 |
| ·测定指标与方法 | 第95页 |
| ·~(15)N流动模型及计算公式 | 第95-9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3页 |
| ·花粒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差异 | 第103-111页 |
| ·叶片SPAD值分析 | 第103-104页 |
| ·叶片光合速率(Pn) | 第104页 |
| ·光合氮效率(PNUE) | 第104-105页 |
| ·光合速率(Pn)、叶片SPAD和比叶氮(SLN)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 ·叶片SPAD值、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关系 | 第107-108页 |
| ·氮效率与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 ·氮吸收效率和氮利用效率与冠层氮素分布的协调关系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2页 |
| 7 讨论 | 第112-118页 |
| ·不同氮效率品种对氮肥的响应 | 第112-116页 |
| ·根系形态的品种差异对氮肥的响应 | 第112-113页 |
| ·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的关系 | 第113-114页 |
| ·土壤硝态氮对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 第114页 |
| ·阶段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的差异 | 第114-115页 |
| ·氮素吸收与转运对籽粒贡献 | 第115-116页 |
| ·冠层叶片氮素的垂直分布 | 第116页 |
| ·不同氮效率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协同机制 | 第116-118页 |
| 8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18-12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8-119页 |
| ·创新点 | 第119页 |
| ·展望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2-13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