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边沟林场人工林多功能评价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可持续发展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第11页 |
·森林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意识 | 第11-12页 |
·森林多功能经营的社会需要 | 第12-13页 |
·森林多功能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森林经营的多种模式 | 第13-16页 |
·美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 | 第13-15页 |
·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模式 | 第15页 |
·加拿大国际模式林经营模式 | 第15-16页 |
·日本流域管理系统经营模式 | 第16页 |
·多种森林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 第16-17页 |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 第16-17页 |
·碳汇造林与国际碳贸易 | 第17页 |
·森林多功能研究状况 | 第17-28页 |
·国外森林多功能研究 | 第17-27页 |
·森林多功能评价与森林原理 | 第18-19页 |
·森林多功能特点 | 第19-20页 |
·森林多功能评价的复杂性 | 第20-22页 |
·森林多功能分类 | 第22-27页 |
·国内森林多功能研究 | 第27-28页 |
·多变量评价研究 | 第28-31页 |
·复杂系统评价的特点 | 第29页 |
·多变量的可视化方法 | 第29-30页 |
·雷达图的应用 | 第30-31页 |
2 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目标、研究方法 | 第31-43页 |
·研究对象概况 | 第31-33页 |
·制约森林多功能发挥的因素 | 第33-34页 |
·研究区域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研究区域森林主要功能确定 | 第35-36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6-43页 |
·研究目标 | 第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林木生长量与蓄积量 | 第37-38页 |
·碳储量计量 | 第38-39页 |
·生物多样性调查 | 第39-40页 |
·子功能与整体功能综合评价 | 第40页 |
·评价结果的应用 | 第40-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3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43-51页 |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 第43页 |
·评价方法 | 第43-46页 |
·参数计算说明 | 第46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状况调查 | 第46页 |
·数据处理 | 第46-49页 |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 第49-50页 |
·山坡地与河岸地功能评价 | 第49页 |
·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结果 | 第49-5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4 减少温室气体功能 | 第51-57页 |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 第51页 |
·评价方法 | 第51-54页 |
·吸收与储存二氧化碳的计量方法 | 第51页 |
·含碳率、扩大系数、木材密度的确定 | 第51-52页 |
·立木材积与生长率、蓄积量模型 | 第52-53页 |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量计算 | 第53-54页 |
·森林储存二氧化碳量计算 | 第5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5 保护生物多样性功能 | 第57-63页 |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 第57-58页 |
·评价方法 | 第58-60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6 木材生产功能评价 | 第63-69页 |
·评价思路及指标定义 | 第63-64页 |
·评价方法 | 第64-65页 |
·参数计算说明 | 第65-66页 |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6-69页 |
7 森林多功能综合评价 | 第69-75页 |
·森林子功能同时表达 | 第69-73页 |
·森林整体功能综合评价 | 第73页 |
·森林多功能类型划分 | 第73-75页 |
8 森林多功能评价的应用 | 第75-83页 |
·多功能森林经营管理目标 | 第75-76页 |
·多功能森林现地区划 | 第76-78页 |
·多功能森林的诱导方法 | 第78页 |
·多功能森林经营策略 | 第78-83页 |
9 结论与讨论 | 第83-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84页 |
·讨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个人简介 | 第91-93页 |
导师简介 | 第93-9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