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缩略词表 | 第19-21页 |
引言 | 第21-2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23-44页 |
·K~+/Na~+平衡调控与植物耐盐性 | 第23-35页 |
·Na~+平衡 | 第23-28页 |
·Na~+的限制性吸收 | 第23-25页 |
·质膜Na~+外排 | 第25-27页 |
·液泡区隔化 | 第27-28页 |
·K~+平衡 | 第28-31页 |
·K~+平衡与植物耐盐性 | 第28-29页 |
·K~+运输相关转运体 | 第29-31页 |
·参与K~+/Na~+平衡调控的胁迫信使 | 第31-35页 |
·Ca~(2+) | 第31-32页 |
·H_2O_2 | 第32-33页 |
·NO | 第33页 |
·质外体pH | 第33-34页 |
·胞外ATP(eATP) | 第34-35页 |
·胡杨抗盐性研究进展 | 第35-40页 |
·离子平衡调控 | 第35-40页 |
·盐离子吸收与转运、分配 | 第35-37页 |
·细胞膜离子运输系统 | 第37-39页 |
·营养元素的吸收转运 | 第39-40页 |
·活性氧平衡调控 | 第40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与植物耐盐生理研究 | 第40-44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简介 | 第40-41页 |
·SIET的工作原理 | 第41-42页 |
·非损伤微测技术与植物耐盐生理研究进展 | 第42-44页 |
2 盐胁迫下不同耐盐性杨树根系组织K~+/Na~+平衡调控机制 | 第44-5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9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9页 |
·盐处理 | 第45-46页 |
·X射线微区分析 | 第46页 |
·离子流测定 | 第46-47页 |
·离子流测定的实验方案 | 第47-48页 |
(1) 测试条件 | 第47-48页 |
(2) 稳态离子流测定 | 第48页 |
(3) 动态离子流测定 | 第48页 |
·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4页 |
·长期盐胁迫下杨树根系K~+/Na~+水平的变化 | 第49页 |
·长期盐胁迫下杨树根系稳态离子流变化 | 第49-52页 |
·盐激胁迫下杨树根离子流的实时动态变化 | 第52-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盐胁迫下不同杨树根系K~+/Na~+平衡调控的种间差异 | 第54-55页 |
·外源Ca~(2+)对杨树根系K~+/Na~+平衡的调控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3 NaCl胁迫下杨树根细胞质膜排盐机制 | 第57-7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7-59页 |
·植物材料 | 第57页 |
·方法 | 第57-59页 |
·盐处理 | 第57-58页 |
·离子流测定 | 第58页 |
·离子流测定的实验方案 | 第58-59页 |
·数据分析 | 第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盐胁迫和渗透胁迫下杨树根系稳态Na~+和H~+流变化 | 第59-61页 |
·盐胁迫下杨树根细胞Na~+和H~+流变化 | 第61-63页 |
·pH和专一性抑制剂对盐诱导胡杨根细胞离子流的影响 | 第63-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NaCl胁迫下质膜的Na~+/H~+逆向运输 | 第67-68页 |
·盐胁迫渗透效应和离子效应对杨树根系离子流的影响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70页 |
4 盐胁迫信使与杨树细胞耐盐性调控 | 第70-8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1-74页 |
·植物材料与盐处理 | 第71页 |
·胡杨 | 第71页 |
·群众杨 | 第71页 |
·盐处理和采样 | 第71页 |
·方法 | 第71-74页 |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71-72页 |
·细胞活力的测定 | 第72页 |
·X射线微区分析 | 第72页 |
·抗氧化酶活力的测定 | 第72-73页 |
·内源H_2O_2水平测定 | 第73-74页 |
·内源NO水平测定 | 第74页 |
·实验结果 | 第74-80页 |
·细胞活力、膜透性与K~+/Na~+水平 | 第74-75页 |
·抗氧化酶活性 | 第75-76页 |
·盐诱导杨树细胞H_2O_2产生 | 第76页 |
·盐诱导杨树细胞NO产生 | 第76-77页 |
·盐诱导NO和H_2O_2调控胡杨细胞K~+/Na~+平衡和抗氧化防御 | 第77-80页 |
·讨论 | 第80-81页 |
·杨树细胞耐盐性的种间差异 | 第80页 |
·H_2O_2调控杨树细胞K~+/Na~+平衡和抗氧化防御 | 第80-81页 |
·NO对杨树细胞K~+/Na~+平衡和抗氧化系统的调控 | 第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5 质膜质子偶联转运体与胡杨盐胁迫信使的产生及离子平衡调控 | 第83-10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84-88页 |
·植物材料 | 第84页 |
·胡杨细胞 | 第84页 |
·处理 | 第84-85页 |
·方法 | 第85-88页 |
·X射线微区分析 | 第85页 |
·膜电位(MP) | 第85-86页 |
·内源H_2O_2水平测定 | 第86页 |
·胞质内Ca~(2+)水平测定 | 第86页 |
·离子流(K~+,Na~+,H~+和Ca~(2+))测定 | 第86-87页 |
·离子流测定的实验方案 | 第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结果 | 第88-97页 |
·NaCl胁迫下胡杨细胞K~+/Na~+水平的变化 | 第88-89页 |
·NaCl胁迫下胡杨细胞稳态离子流的变化 | 第89-90页 |
·NaCl诱导胡杨细胞H_2O_2的产生 | 第90-92页 |
·Na~+和Cl~-离子诱导的H~+内流与胡杨细胞H_2O_2的产生 | 第92-93页 |
·NaCl胁迫下胡杨细胞质膜电势的变化 | 第93-95页 |
·NaCl和H_2O_2对胡杨细胞Ca~(2+)流和细胞质Ca~(2+)水平的影响 | 第95页 |
·Ca~(2+)参与H_2O_2对NaCl胁迫下胡杨细胞稳态离子流的调控 | 第95-97页 |
·讨论 | 第97-100页 |
·H_2O_2对NaCl胁迫下胡杨细胞K~+/Na~+平衡的调控 | 第97页 |
·盐诱导H_2O_2对胡杨细胞K~+/Na~+平衡的调控由[Ca~(2+)]_(cy)t"介导 | 第97-98页 |
·胡杨质膜H~+偶联转运体与盐胁迫信使H_2O_2的产生 | 第98-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胞外ATP(eATP)信号途径与胡杨细胞耐盐性调控 | 第101-11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4页 |
·植物材料 | 第102页 |
·胡杨细胞 | 第102页 |
·实验设计 | 第102-103页 |
·方法 | 第103-104页 |
·细胞外ATP测定 | 第103页 |
·细胞活力测定 | 第103页 |
·内源H_2O_2水平测定 | 第103页 |
·膜电势(MP)测定 | 第103页 |
·细胞内Na~+水平测定 | 第103页 |
·H~+,K~+和Ca~(2+)流测定 | 第103页 |
·细胞质Ca~(2+)水平测定 | 第103-104页 |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104页 |
·实验结果 | 第104-111页 |
·盐诱导eATP与胡杨细胞K~+/Na~+平衡和抗氧化酶活性调控 | 第104-108页 |
·盐胁迫和渗透胁迫对胞外ATP水平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细胞活力、H_2O_2积累和抗氧化酶活性 | 第105-107页 |
·细胞内Na~+区隔化 | 第107-108页 |
·膜电势(MP)和K~+流 | 第108页 |
·盐诱导eATP调控胁迫信使H_2O_2和Ca~(2+)的产生 | 第108-111页 |
·Ca~(2+)流和胞质Ca~(2+)水平 | 第108-110页 |
·H_2O_2产生和跨膜H~+流 | 第110-111页 |
·讨论 | 第111-114页 |
·盐诱导eATP调控胡杨细胞K~+/Na~+平衡和抗氧化防御 | 第111-112页 |
·eATP调控盐胁迫信号H_2O_2和Ca~(2+)的产生 | 第112-114页 |
·小结 | 第114-115页 |
7 eATP诱导胡杨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生理机制 | 第115-14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15-121页 |
·植物材料 | 第115-116页 |
·胡杨细胞 | 第115-116页 |
·药理学试剂和荧光探针 | 第116页 |
·实验设计 | 第116-117页 |
·方法 | 第117-121页 |
·细胞活力和细胞核形态测定 | 第117-118页 |
·DNA片段化测定(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 | 第118页 |
·活体细胞凋亡蛋白酶类似活性(Caspases-like Activity)检测 | 第118页 |
·线粒体形态观察 | 第118页 |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118-119页 |
·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 | 第119页 |
·线粒体膜转换孔(mPTP)开放 | 第119页 |
·跨膜Ca~(2+)流测定 | 第119页 |
·膜电势测定 | 第119-120页 |
·细胞内Ca~(2+)水平检测 | 第120-121页 |
·线粒体H_2O_2测定 | 第121页 |
·细胞内NO测定 | 第121页 |
·细胞内ATP水平测定 | 第121页 |
·实验结果 | 第121-137页 |
·高浓度eATP诱导胡杨细胞程序化死亡 | 第121-123页 |
·eATP诱导细胞Ca~(2+)动员 | 第123-127页 |
·eATP调控线粒体H_2O_2 | 第127-128页 |
·eATP与NO产生 | 第128-132页 |
·eATP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 | 第132-134页 |
·eATP与线粒体膜通透性 | 第134页 |
·eATP调控线粒体膜电位(ΔΨm) | 第134-136页 |
·线粒体超级化在eATP-PCD中的作用 | 第136-137页 |
·讨论 | 第137-141页 |
·eATP诱导胡杨细胞PCD | 第137页 |
·eATP诱导类凋亡蛋白酶活性、线粒体超级化和cyt c释放 | 第137-138页 |
·H_2O_2和Ca~(2+)在eATP诱导胡杨细胞PCD中的作用 | 第138-140页 |
·NO在eATP诱导胡杨细胞PCD中的作用 | 第140页 |
·eATP诱导的PCD依赖于质膜嘌呤受体的激活 | 第140-141页 |
·小结 | 第141-143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3-146页 |
·结论 | 第143-144页 |
·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6页 |
个人简介 | 第166-167页 |
博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第167-169页 |
导师简介 | 第169-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